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工商管理

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4 23:37:33
,政府不可能简单地把国有企业关门,让职工一走了事,否则由此会引发的大量失业必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正是这种稳定和就业的目标,与政府作为所有者的收益目标是相矛盾的。

  因此,政府采取的能够兼顾两种目标的唯一方式就是寄希望于企业的民营化改制。政府试图通过由企业原有的利益相关者对所有者权益的重新调整和生产要素的重组,激发出潜在企业能量,不致使企业倒闭破产,达到既退出国有产权,又力求保全企业就业或部分就业的目标。

  总之,政府在退出国有企业的政策导向下,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为基础进行产权权益关系的调整,表现为一种半自发特征的民营化改革,这是中国渐进性改革的企业基础,也是形成中国市场化和民营化转轨过程的典型特征。竞争市场就是这样不断地促使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各种新的利益选择和重组,其行为的互动关系,则形成了某种有利于企业民营化的发展趋势。

二、民营化发生的原因及其阻力:各种不同利益的权衡

  1.政府的选择

  政府的民营化改制目标是为了摆脱亏损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然而,政府是否或何时退出国有企业,则取决于政府对于其在企业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其中,成本GCc=F (资本投入,土地投入),收益GRc=F (企业利润,政府主管官员和经营者的寻租机会,职工工资)。

  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根据收益的变化,政府有如下的选择顺序:a )如果企业有较高利润率,能同时满足政府作为所有者和执政者的业绩要求。同时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在其中也会存在较多的潜在利益,那么,政府通常不会选择退出国有企业。

  b )当企业利润率为零时,政府预期其成本投入得不到必要合理的回报时,它就会选择退出国有企业。这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基本行为动机,退出是作为所有者的必然选择。

  c )然而,当企业名义利润率为零,但实际利润还存在时,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则有其寻租的机会。由于政府同时还有执政者的就业目标,它不是单纯只考虑作为所有者的利益目标,所以它处于某种可退或可不退的矛盾状态。这时,有关的寻租利益和职工就业目标,往往成为政府退出的重要阻力。不过,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越小,寻租可能性就越小,则退出的阻力也会越小。

  d )当企业实际利润为零,管理者和经营者亦无租可寻,但企业仍旧能够发出工资,故可在满足就业的目标下,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现状。这时,政府作为所有者的风险压力很大,愿意积极寻求尽快退出。然而,是否能够退出则取决于企业是否还有潜力,以及是否有人能够挖掘出这些潜在利润。如果无人接盘,企业为了就业还将不得不维持下去。

  e )企业表现为持续负利润,甚至连就业和简单再生产亦无法再维持下去,政府必须尽快退出,不然将背负巨大的财政和债务负担。

  可以看到,政府选择退出往往是接近最后的下策,只有当实际利润率为零时才会大大降低退出阻力。在这种依赖自发推动民营化的政策下,体制内的寻租机会和官员可能的政治风险都会导致民营化阻力的产生。在这种情形下,政府作为所有者利益来考虑的权重,往往低于作为个人牟利目标和官员政绩目标的权重。这也是大量的竞争企业仍然不能实行民营化的重要原因。

  总之,政府选择是否退出或是否民营化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权衡政府在企业的实际收益和成本的关系。民营化在很多情形下,并不是政府对于竞争企业的积极的首要选择,而只是一种消极无奈的选择,是无租可寻,不承担可能直接影响仕途风险下的选择。

  2.经营者或企业家的选择

  利润最大化通常是企业家的最基本目标,正是这个目标导致他们去推动民营化的改制,他们也是民营化的可能受益者之一。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也是与市场经济的规则相一致的,是有利于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当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够从竞争中获利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且,竞争市场的利润空间也很小,通常也不易获得高额利润。

  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否愿意实行民营化的改制,也取决于其目标利益的权衡。追求利润最大化固然是每个企业家的基本目标,然而,对于以效用最大化作为自身利益目标的国企经营者来说,依靠民营化来获得效用最大化并不是唯一途径。当企业经营者还有其他机会获得利益的时候,他需要选择一种付出代价小而收获又较大的机会。

  经营者的利益目标函数如下:Max U=F (利润,隐性收益和效用,工资奖金,能力)

  企业经营者的基本效用目标主要与企业利润正相关。利润越高,企业经营者的各种效用或附加收益也就会越高。假定各个企业的市场状况、物质资本和员工素质都大致相当,决定利润的主要因素则是经营者的能力。然而,在不同的激励制度条件下,经营者能力受激励的释放程度是不同的。因此,经营者的利益目标在不同的制度下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假定在民营化的激励机制下,经营者的能力比民营化以前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因而能够产生相对更大的利润收益。同时,过去的隐性收益,即不合法的收益或过度的在职消费也可以成为公开的合法收益。这些都有利于会使经营者有动机去推动企业民营化的实现。

  经营者的选择与政府不同,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实力来进行选择。通常来说,经营者能力越强的,往往越能发现企业的潜力,其对于民营化的动机就越强;反之,经营者能力越弱的,往往越无法发现企业潜力,其民营化的阻力就越大。因此,在经营者的效用目标函数关系中,经营者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它的强弱直接与制度变化相关,因而也与企业潜力大小相关,最终决定经营者能否从民营化改制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因此,经营者的选择和权衡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与相应的预期回报的关系来决定。在企业既定的物质基础上,如果经营者的人力资本投入具有较好的预期回报,则会成为推动民营化的强有力的动机。所以,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促进民营化的动力也并不总是必然存在的。这种动力的强弱大小主要取决于经营者对其人力资本的未来价值的预期。

  当然,如果原有的经营者选择保持现状而不是进行改制,政府则可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新的经营者或企业家来推动企业民营化。从理论上来说,总是会找到这样的企业家,只要转让价格和转让条件合适。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存在诸多的限制条件,例如,职工对外来者的不信任不合作,原有管理层的抵制,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收购后果的不确定和影响企业稳定发展等等因素,都会大大增加引进外部人进行民营化改制的难度。

  那么,外部企业家在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方面的利益选择机制是怎样的?通常来说,他们愿意出资购买企业资本,但普遍不愿意接受原有职工。因为资本成本是确定的,可以买断的,而职工的劳动成本是不确定的,无法买断的,以后还需要不断追加投入的。尤其是对于外部人来说,职工问题是最不透明的、最棘手的,不知道以后可能会出现什么麻烦。但是从政府角度来看,接受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职工是民营化改制的基本前提,否则无法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因此,只有当这个矛盾能得到较好解决时,依靠外部企业家来推动民营化改制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3.职工的选择

  职工主要权衡改制前后的收益福利状况,如果预期改制后的收益福利和效用低于改制前,则会反对改制。如果前者不低于或大致等于后者,他们会接受改制。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他们则会积极地支持和推动改制。

  一般来说,即使民营化改制可以使得一般职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不变,但是从职工的效用来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3,171.88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