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工商管理

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4 23:28:06
【本文由PB创新网为您整理】   自从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堪称奇迹。展望未来,中国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反观现实,中国的改革还远远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最为急迫和重要的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加入WTO 之后,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各种保护将渐次取消。如果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处境会更加艰难。而且还会影响其他方方面面的改革。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急迫性与重要性,可以说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一言以蔽之,国有企业改革一招棋活,则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盘皆活;而国有企业改革不成功,则整个经济改革的许多方面就会处于被动局面(林毅夫,1999)。

    一、引言:提高自生能力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

    回顾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所下的功夫可说是最大。理论界的讨论、研究也最深入,提出的各种政策建议也最多,从早期的放权让利、承包制,到现在的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债转股改革等等,可以说,除了直截了当的私有化尚未实行外,各种可能的改革措施都已经尝试过了。从点上来看,这些改革确实也产生了一些效果,涌现了像长虹、海尔、联想等非常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但是从面上讲,相当大比例的国有企业处境越来越艰难。有些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是产权改革还不彻底,预算约束尚未硬化所致。但从东欧和前苏联的经验来看,它们的国有企业都已经私有化了,然而,根据 1996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的研究,在这些私有化了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情形并未消除,而且还更为恶化,因此,国有企业的问题应该有比产权更为根本的症结。

    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对过去改革不成功的原因认识不清,导致了对未来改革方向的不正确把握。当前许多流行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中,表现出了脱离国情、贪大图新求洋的倾向。例如,有的主张认为,中国企业规模小,无力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应该倾力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再如,有的政策建议认为,中国的企业技术水平低下,所以应该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设备、生产线和工艺技术。这些政策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且改革以来的诸多方案设计实际上一直受到这种思路的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实践却一再证明任何脱离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措施,都是缘木求鱼。

    观察国际上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出路的认识。韩国的例子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韩国的企业以私有为主,不少名牌企业规模不可谓不大、设备、技术不可谓不先进,然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到最严重冲击的却正是这些大企业,韩宝、起亚、大宇的破产,及现代、三星的危机重重,不能不让我们有所反思。与韩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湾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产业、技术结构相对“落后于”韩国的企业,却安然度过了冲击。

    总结国内和国际的经验教训,笔者在这里想大声疾呼,“千改革、万改革,提高国有企业自生能力[1] 是第一条”。[2] 提高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是改革成功的第一位的必要条件。预算软约束、政企不分、缺乏自主权、激励不足、效率低下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所诱发出来的内生性表象问题。针对表象问题的改革,必然会产生“压下了葫芦浮起了瓢”的结果,没有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提高,就一定没有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成功。

    二、要素禀赋结构和企业自生能力[3]

    1999年,我在《美国经济评论》撰文,提出了自生能力的概念(Lin et al ,1999)。自生能力是根据一个企业的预期利润率来定义的。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外部扶持的条件下,如果能够获得不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率水平的预期利润率,则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这是因为,如果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的预期利润率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则不会有人投资于这个企业,这样的企业只有靠政府的扶持才能够生存。

    显然,在自由、开放、充分竞争的经济中,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会影响这个

    说明:I1、I2和I3分别代表某个给定产业中,三种产品1 、2 和3 的价值为1 元等产量线

    I 代表该给定产业中的各个产品价值为1 元等产量线的外包络线,也即该产业的1 元等产量线

    C1C1、C2C2和C3C3分别代表资本相对丰富程度由低到高三种情况下的要素相对价格,同时也表示在对应的要素禀赋结构下1 元钱的等成本线

    A1、A2和A3分别代表相应要素禀赋结构之下各种具体产品的成本最小化的要素投入结构

    企业实际的利润率水平,这是大家熟悉的。但是在给定正常经营管理的条件下,一个企业的利润率还决定于其产业和技术选择是否得当。

    如图1 所示,图中的曲线I 是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的各种可能的不同资本和劳动比例的技术所组成的等产量曲线。A 点所代表的技术和B 点所代表的技术相比,前者劳动较为密集,而后者资本较为密集。图中的CC、C1C1、DD、D1D1则代表几条不同资本和劳动价格之下的等成本线。在两条斜率相同的等成本线中,越接近原点O 的,成本越低。等成本线的斜率则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比。在图中CC线的斜率小于DD线,其意义为CC和DD相比,CC的劳动价格相对低而资本的价格相对高。

    从图1 中可看出,当一个经济中的劳动价格相对低而资本的价格相对高,如等成本线CC 所示时,选择以劳动较密集的技术A 来生产这种产品比选择以资本较密集的技术B 来生产的成本低。反之,当劳动的价格相对高而资本的价格相对低,如等成本线DD所示时,选择以资本较密集的技术B 来生产比选择劳动较密集的技术A 来生产成本低。

    在一个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给定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一个企业要获得正常的利润水平,即具有自生能力,必要条件是其生产成本必须最小化。成本最小化要求企业所选择技术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密集度,必须吻合于反映这个经济体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即等产量线正好和这个经济的等成本线相切的点。在图1 所示的经济中,如果其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可由斜线CC来代表,只有选择A 点的技术来生产,其成本才是最低的,采用任何偏离A 点的技术来生产的企业,其成本没有最小化,从而无法获取市场可接受的平均利润水平。市场竞争的结果,只有采用A 点的技术来生产的企业才能生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中,采用这个技术所得到的利润是没有超额利润的正常利润。所以在给定资本和劳动相对价格的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技术选择。

    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会反映这个经济的禀赋结构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稀缺性,当劳动的禀赋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时,劳动的价格将会相对低而资本的价格将会相对高;当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提高而劳动的相对丰富程度降低,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变动。[4] 因此,如果原来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为CC线所代表时,某个企业选择A 点技术生产,那么,当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的相对丰富程度提升,等成本曲线由CC线变为DD线时,这个企业也必须改为选择技术B 来生产,才有自生能力。[5] 由此可见,一个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其技术选择是由这个经济中的要素禀赋结构来决定的。当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时,其技术选择也必须跟着变化。为了行文简便,资本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将简称为水平高的要素禀赋结构。

    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如果不是由企业自主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进行决策,而是由外在力量(如政府)出于特定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相关文章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9,562.50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