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五)历史成本计价与其它计价标准的关系
历史成本计价标准,其优点是可验证性、客观性,而会计的生命也在于客观性,笔者完全赞同葛家澍教授的观点:“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一般都同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无关,都没有资格成为财务的计量属性”(葛家澍,2003),因而在会计核算中,应强调历史成本标准,并且在目前会计监管越来越严的情况下,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为主的计价标准,也有利于解除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若制度本身灵活性太大,主观判断成分太多,其监督职能不一定能得到发挥)。当然,历史成本原则有时不如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更能反映其未来状况及企业的投资价值,正因为如此,对上市公司来说,适当运用其它标准作为补充也未尝不可,但若试图通过淡化历史成本,希冀以此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评价企业投资价值的标准,则有些本末倒置。“会计学与经济学在计量上最大的差别就是:前者反映成本,后者要求反映企业的价值”,会计学强调精确,经济学偏重于概念,会计数据实际上是对过去的反映,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测,未来的状况即使采用了其它标准,有可能也不一定正确,因此,减值准备的提取本来是为了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但若过头了,可能却是现在不真实,将来也不真实,与其如此,不如以历史成本为主,强调历史的真实,因为会计不是用来衡量企业投资价值的,只是一个衡量的基础或依据,只有这种基础牢固了,并通过会计政策的说明和必要的风险提示,才能让投资者把握其投资价值。列宁说:“任何真理,只有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一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说得多么中肯,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孙茂竹、黄金香,2002.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的双刃剑。中国证券报,6.21第3版。
2.曾梓。2002.上市公司坏账准备会计政策实证研究和评述。www.finance-view.com网。
3.葛家澍。2003.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第3期。
4.范益琪、姜小勇、刘连起。2003.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经济管理,第14期。
5.乔春华。2003.公司治理的财务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第3期。
6.汝莹、符蓉。2003.收益与收益质量的分层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7.黄世忠等。200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第6期。
8.王跃堂。2002.经济环境是否制约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管理世界,第1期。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