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与现代企业理论:分析与思考
摘要:关于企业绩效决定性因素问题的理论探析,主要有产权论、超产权论和核心竞争力等三种理论。这三种理论一方面能够深入到企业内部来探讨企业效率,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开阔了分析企业绩效的视野;另一方面,它们对企业本质和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认识各有偏颇,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为此,本文立足于企业是生产能力体系与经济关系的有机整体的基本认识,认为企业绩效是由制度、管理和企业能力系统因素所决定的,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也将随之而变化,因此,要探讨企业的绩效问题,我们必须持辩证的系统的观点。 一、来自产权论的解说:产权明晰是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通过生产的制度结构分析,得出一个核心论点:产权明晰是企业绩效的关键或决定性因素。这里的产权明晰主要包括双层含义:产权法律归属上的明确界定与产权的有效率配置或产权结构上的优化配置。由此产权决定论可分为产权归属决定论与产权结构决定论。
产权归属决定论以科斯创立的交易成本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降低交易费用并带有权威特征的契约结构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探讨产权归属、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是排他地使用资产并获取收益的权利,产权就是剩余索取权,谁获取剩余,谁就拥有资产,因此,所谓企业产权明晰就是要明确界定企业资产与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他们强调产权私有和剩余索取权对于企业绩效是至关重要的,认为产权归属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主要论点是:(1)资产拥有论,认为企业资产只有为私人拥有,才能满足实现产权的排他性,构建企业拥有者对资产关切的有效激励机制。(2)剩余利润占有论,认为企业拥有者追求企业绩效的基本激励动机是来自对剩余利润的占有,企业拥有者追求企业绩效动机的程度与剩余利润占有的份额大小是成正比的。(3)私有化论,认为国有企业相对于私有企业来说,存在企业目的多元化、对经理激励不足、财产软约束等弊端。为此,国有企业产权私有化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内部条件,是国企改革的方向。这是产权归属论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产权结构决定论以契约关系为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结”为分析的逻辑起点,着力分析企业产权结构、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权结构决定论侧重从行为权力角度定义产权,认为产权是剩余控制权形式的资产使用权力,企业所有权主要表现为剩余控制权,企业绩效的关键在于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
产权结构决定论主要有三种理论表现:(1)代理经济学中的企业所有权理论。这种企业所有权理论的中心论点是:企业效率问题的根源,在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函数的背离,在于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不可观察性与不可证实性而引发的代理成本,因此,要提高企业效率,必须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对经营者设计周详的激励报酬合同,把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带来的代理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2)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契约治理理论。这种理论在定义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影响交易成本性质和水平的三个特征性变量的基础上,认为任何交易都是通过契约关系进行和完成的,而不同性质的交易需要搭配不同类型的契约关系,形成不同的治理结构,并认为要节约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率收益,必须用差别的方式将不同的契约类型、治理结构或产权结构和不同的交易特征进行有效率的匹配。(3)不完全合同理论中的产权配置或搭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于世界和未来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交易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致使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所制订和执行的合同总是不完全的,即总是存在一定的遗漏和缺口;在合同不完全的情况下,对资产有控制权的一方便行使权力,由此便引出权力和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并且这一配置问题将影响企业绩效;提高企业绩效的产权配置一般应把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放到同一方手中或使掌握控制权的一方明晰化,因为把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决策者承担决策的全部财务后果,这样他的自利动机将驱使他尽可能地作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二、来自超产权论的解说:竞争充分是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产权变动可以生成、启动企业内部利益激励机制,从而有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努力水平与企业绩效,但是私有化的实践表明:产权变动只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由此决定,变动产权并不必然带来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和企业绩效的提高。为此,泰腾郎(1996)、马丁和帕克(1997)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产权论的基本观点。
超产权论认为:企业绩效与产权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它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越高。超产权论的主要论点有:(1)竞争具有激励、完善信息、发展企业和进化市场之功能,它是改善企业机制、提高企业效益的最根本的保证,因此,要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基本力量就是引入竞争,变动产权只是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的一种手段。(2)产权激励(实践上表现为利润激励)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刺激经营者提高努力与投入,增进企业绩效;市场竞争对于产权激励或利润激励,具有放大器之功能,没有市场竞争,只有“坐地收租’试的产权利润激励,是不能激励经营者增加努力、提高企业绩效。(3)变动产权在短期内对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是有积极意义,但是,只有由市场竞争所促动的企业治理机制(主要包括经营利润收益激励机制、经理聘选机制和企业资本财务机制)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企业持久成功取决于治理机制能否不断地适应市场竞争。
三、来自核心竞争力论的解说: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批管理学家以解释被新古典经济学视为“生产函数”的企业和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为目标,反叛主流企业理论和以梅森一贝恩范式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鲁梅尔特(R.P.Rument)还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企业表现为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即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或竞争优势是内生于企业。在此背景下,管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也有别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全新企业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企业核心竞争力论。
这种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的企业理论,根据其内容的演变,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1)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即资源依赖论。该理论把企业看作具有不同适用性的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绩效的决定性因素或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特有资源和能力,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购得它们,可成功的企业战略依赖于积累专门化的资源,并通过创造业务单位来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与市场机会相匹配。(2)以能力为基础的企业观,即企业能力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系统,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真正成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决定性因素的是能够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内部资源的能力,因此,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企业之间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要提高企业绩效,关键在于培养、扩散、整合、发挥和更新企业内部所特有的、高价值的和难以模拟的能力。(3)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观,即企业知识论。1990年帕汉拉德和哈默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即组织中的积累性知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