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会计理论

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国际协调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0:42:48
【本文由PB创新网为您整理】「摘要」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解决中国会计国际协调,一直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回顾了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历程,分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面临的挑战,揭示了中国会计国际协调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矛盾,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改革国际协调

  在中国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国情与国际协调的关系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对主要矛盾,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解决这一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进程和有效实施。本文拟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意义以及在国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加以分析,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提出建议。

  一、国际会计协调: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重大命题

  (一)中国会计国际协调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行

  会计作为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信息系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行的历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1978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到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再到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全面改革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中国开放政策是以引入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开始,接着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发展到今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产品、金融、技术、人才等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在以上各个发展阶段,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若干重大改革措施,不仅适应了各个时期经济改革发展对会计的需要,也促进了国际会计协调。

  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经济进入了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的所谓“双轨制”发展时期。国有企业是沿着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思路展开的。为此,国有企业先后实行了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承包制度以及两步“利改税”,这时的国有企业改革尚未涉及到企业制度层面。与此相适应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只是根据改革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局部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商品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断增强。为了吸引外资,加快经济建设,积累对外开放的经验,1984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深圳、汕头、珠海和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之后又开放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从而形成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开放的格局。外商在经济特区、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兴建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大量外资涌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当时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于1983年3月和4月,借鉴西方国家会计的基本原理,分别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80年代后期,随着“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等多元经济成份并存发展的局面;随着指令性计划的减少,市场经济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不断增强。我国原有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构造市场导向型的会计模式被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10月财政部成立会计准则组,对于与会计准则制定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等展开系统研究,并着手企业会计准则的起草工作。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两年的整顿与调整后,面临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迫切形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方向问题,而且也为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91年,财政部根据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和会计准则研究成果,制定了《会计改革纲要》,提出了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目标,即建立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1996年改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既兼顾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会计准则体系的重大命题。1992年6月,财政部适时地推出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同时发布了与其配套的若干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财务报告等会计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规范,标志着我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

  90年代后半期,随着股份公司上市和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证券市场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发展,投资者、债权人、证券分析师、证券监管部门等与证券相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公司也到香港、美国等境外上市融资,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证券市场也出现了不少信息失真、操纵利润等问题。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1997年由财政部颁布并实施了第一项有关关联方的具体会计准则,从而使会计准则建设进入了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阶段。自那时以来,各项具体会计准则陆续发布,到2001年12月底,已经制定颁布实施了16项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只要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相矛盾,中国的经济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所针对的经济实务一致或相近,在实务操作上又可行的,就大胆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充分协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定义、收入确认、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等重要方面与国际通行的惯例实现了一致。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会计国际协调提出了新的需求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协议要求,我国在享受成员国权力的同时,也将履行成员国的义务。在货物、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扩大货物、服务的市场准入程度,降低关税和规范非关税措施,逐步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按照《知识产权协定》,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根据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成员公正地解决贸易磨擦,不搞单边报复;增加贸易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等等。这表明,中国会计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国际大家庭中,公平、诚信等将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必备法则,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往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因素,将以新的力量和新的方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他使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面临更深刻的挑战。

  首先,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作为履行成员国义务的一部分,中国的市场将更加开放,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有制类型、业务种类、境内境外等,将享受国民待遇。可以想见,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将会以更快的步伐进入中国市场,来自不同国家、包括银行在内的跨国公司将更多地在中国设厂或者建立分、子公司。这使这些公司所属母国的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冲突凸现出来。以往我们可以制定《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使之超前于国内企业的会计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仍然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解决久已存在的内外资会计政策差异造成的问题,同时,也带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差异。

  其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意味着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到境外上市和筹集资本。以往经验表明,按上市地会计标准对我国企业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导致同一企业两套会计报表,模糊了企业财务状况,而不是使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因为这个原因,双重审计除了增加财务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25,656.25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