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国际协调
最后,政府监管部门正酝酿着境外企业到中国证券市场上市。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也与境外投资者一样,共同分享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成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境外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仍然按其境外会计标准来编制会计报表,将为中国法律所不容;如果境外公司按国内会计标准调整或编制会计报表,对于那些自诩其会计标准高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家来说,可能无法接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进而启动注册会计师服务双边承认机制。这意味着中国会计师到境外执业的障碍得以消除。然而会计师资格标准、教育背景、特别是会计审计标准的差异,仍然会拖中国注册会计师境外执业的后腿。
所以,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挑战,我们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和解决国际协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失时机地推进中国会计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中国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以前我们在谈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所遇到的矛盾时,往往表述为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矛盾。我们认为,这样表述不足以清晰地表达这一矛盾的本质。因为“特色”二字,容易给人以自我欣赏、固守已见的信息。我们也曾将这一命题表述为中国国情与国际协调的矛盾,其中“国情”一词似乎不能体现中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发展这一现实。我们感到,以“中国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来表述,似乎更能反映中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现实和我们的正确取向。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一条渐进式的市场经济改革道路,现在我国仍是一个转换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协调过程中,我们既面临许多发达国家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特殊矛盾。正确认识和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保证中国会计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准则的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与中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矛盾
我们会计准则建设,无疑存在诸多矛盾,像会计准则实施快与慢的问题,会计准则粗与细的问题,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监管问题,股份公司、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需求与国有企业的信息需求之间的差异问题等等。但其中的主要矛盾则是会计准则的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与中国市场经济所处初级阶段这样一对矛盾。会计准则这一概念首先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它代表着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目标、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会计理念。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市场经济相比,中国的现状是多元化的,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层次的发展程度、多层次的技术水平、多层次的教育状况并存,市场要素的发育、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监管水平以及市场理念的建立,等等,均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将会计准则这个概念所代表的一整套市场经济会计惯例与中国会计规范、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那是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磨合过程。
(二)国际会计惯例生长背景与中国法律传统的矛盾
无论从国际会计准则所依据的概念和假设看,还是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形成过程看,国际会计准则都是以英美国家的会计模式为蓝本的。比如,会计目标的界定,强调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经济决策需要,而不是其他国家所侧重的考核管理责任和政府监管;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原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资产的确认主要强调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于不能或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能力下降的资产应确认减值;收入确认强调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上述会计理念的形成与英美属于普通法系、遵从判例法不无关系。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市场,从法律传统看,我们更接近于成文法,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现实中,会计准则中某些需要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往往成为某些企业滥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因此,在中国,引入职业判断是一项与制定会计准则同样重要的事情。
(三)中国会计准则面临着发展与协调的矛盾
国际会计协调,其实质是发达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会计惯例的协调。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际会计协调是他们相互之间协调,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会计协调则意味着将不发达的会计惯例向发达国家会计惯例看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同时面临着发展和协调的双重任务,这就使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更为复杂一些。这是因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不长,会计师经验积累和监管工作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问题,所以,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首先面临的是会计准则的发展问题,没有会计准则的发展,就没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和对象。如果没有会计师经验的积累,再好的会计准则也不能贯彻执行到位。如果没有严格、成熟的市场监管,制定再好的会计准则,也一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会计师有关现代会计理念的形成和市场监管经验的积累,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三、进一步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
针对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国际协调进程中的困难和障碍,我们采取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正视矛盾,扎实工作,按照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不失时机地推进中国会计国际化。
(一)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建设,尽快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
自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1997年颁布实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以后,中国已经陆续发布了32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已有16项具体会计准则定稿发布,正式实施,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对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了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会计准则的建设,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中国会计准则体系。
(二)积极参与国际协调事务
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不能采取被动的态度,而应争取主动,在国际协调中取得话语权。我国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为我们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空间。2001年1月1日,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运转。以往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按地域形成的理事会的政治化决策过程为专家决策程序所代替。也就是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将大打折扣。如何在新的体制下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和利益,是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形成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我们应通过咨询委员会这一渠道,了解、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动态,争取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降低我国会计准则国家协调的成本。
(三)改革与完善会计教育,普及现代会计理念
国际会计协调不能仅仅理解为国际会计准则条文的引用,同样重要的是,要将现代会计理念为广大会计师所掌握,并贯彻到会计实务中。因此,要加快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和国际会计协调进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十分重要,而这必须仰仗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里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抓住会计教学的重点。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许多高校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已经开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随着国际会计协调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当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蓝本。当然,会计教学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重述国际会计准则条文,而应当着重阐述国际会计准则背后所隐含的原理和理念,这些原理与理念应当成为今天会计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比如说,我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