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
一项制度要充分发挥规范效力,必须符合公正性要求,会计准则亦是如此。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性质引发了人们对准则伦理问题的关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实际上同时涉及两个维度,即经济维度和伦理维度。所以,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是不够全面的,我们需要将视角向伦理道德维度延伸。
一、会计准则与伦理关系的探求
有关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与伦理的关系,近年来会计理论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会计理论是否都应该恪守价值中立这一争论上。
虽然,实证会计理论主张恪守价值中立,理论上否认伦理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实际操作中却并未否认伦理与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之间的历史联系以及伦理之于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的先在性和基础性。这是因为,从现实角度出发,会计研究过程不可能完全排斥价值判断,不可能不涉及是非、好坏及善恶等道德标准问题。所以,实证会计大师瓦茨和齐默尔曼(1990)承认:“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其实,会计准则制定者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双重人格,必然会在会计准则安排的各个环节和准则变迁的路径中体现出来,伦理道德在会计准则形成、变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认为,会计准则在形式上虽然是规定各种会计关系的行为规则,涉及到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但实质上是以一定的伦理规范为前提的。在会计研究历史上源远流长的规范会计理论就是将伦理道德视为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的根基,并以伦理来检验会计准则正当性的理论体系。因此,在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规范会计理论仍处在主导地位。这一点可以从各国积极研究和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将其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逻辑和理论基础得到证实①。安然事件等系列财务丑闻案件的发生,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准则制定机构的“建构理性主义”这一将会计学伦理道德“边缘化”的倾向,重新强调会计准则制定要以当代公认的伦理规范为指导,力求会计准则合理、公平、公正、正义。
其实,会计准则与伦理的关系只是伦理学上更为一般的规范和价值关系的反映。在《伦理学》中哈特曼把伦理学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我们应当做什么”和“生活中什么是有价值的”。前者涉及“应当”,后者则是“指向价值”。
哈特曼认为,在两者之间“指向价值”相对于“应当”来说具有先在性和基础性。
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在各种情景中何者为有价值,何者为无价值,那么我怎能判断究竟应该做什么?”②。从逻辑上看,规范系统的建立总是以价值的确认为前提,人们首先是依据价值形态来规定行为的规范和评价的准则。换言之,唯有先对善与恶有所认定,才能进而形成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的行为规范③。根据以上分析,价值问题与规范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并且价值问题在逻辑上先于规范问题。具体到会计准则与伦理的关系,会计准则是区分禁止的行为和允许的行为的一种约束(夏恩。桑德,2000),而禁止的行为和允许的行为的认定应当是以伦理学的“指向价值”设定为前提。因此,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的预先设定为前提条件,然后根据预设的伦理道德制定出合乎道德、合乎义理的会计准则,同时会计准则是否合乎道德、合乎义理又必须用预设的伦理道德来评价。换言之,伦理与会计在准则的制定之间存在着共生互动的天然联系,伦理是会计准则存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形式层面,还是经验层面,会计准则都无法排斥价值和道德的存在,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存在,是一种道德存在。
此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可推知伦理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合理解释“雇员听从命令和市民服从法律的程度远大于以控制机制为基础所作的解释”(Arrow,1974)这一现象,新制度经济学家发展了关于意识形态的实证理论。意识形态是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的④。由于意识形态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结构是否合乎义理或凝聚某个团体的功能,认为现行制度合乎义理的意识形态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个人“搭便车”或违反规则的可能性。因此,除了技术要素,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还取决于这种制度是否已被认为是合乎义理。即意识形态对会计准则是否合乎义理、是否符合道德的判定,必定会影响会计准则这一制度安排交易费用的大小。若一项会计准则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将有利于这项会计准则的顺利推行和实施。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确信自己所面临的法规是合乎义理或者相信规则是公平的,他们就会自动服从这些规则,即使在不服从这些规则对他们更有利时,也是如此(North 1983)。
二、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公正
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任何一个会计准则可以从终极性上证明其自身是完全合理的,因而当我们以公正或伦理的正当性为标尺面对现实会计世界时,权利与公正、公平与效率、自利与他利等问题就是我们必须直面、必须探究的问题。如果说伦理是最基本的会计原则,是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内在认知构架、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那么公正无疑就是对和谐合理的会计关系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排。因此,我们认为公正是会计准则的伦理基础。
从伦理学角度看,公正是协调人际关系、个人同社会集体关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谓公正就是平等地进行利害相交换的行为⑤。公正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原则之一,而且是整个道德的中心概念。人类的道德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总是把公正列为基本的道德项目,并且视之为基本的道德价值目标⑥。如美国哲学教授蒂洛所言:人们很难看到不关心公正的道德体系。
由于公正在道德体系的突出地位,公正不仅是道德的重要评价标准,而且是起码的道德要求。凡是对涉及两人以上的利害关系的行为作出是否合乎道德的判断时,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公正的要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关系趋向于复杂化。伦理道德的惟一课题就是解决利己主义者之间的利害冲突。道德问题也开始集中在解决利害冲突所导致的问题上。这样,基本上所有的道德问题都被演化为利益分配的公正问题。
从产权经济学角度看,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是产权制度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产权制度安排的会计准则决定着与产权相关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掌管着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和责任的分配,从而必然涉及到公正问题。
也就是说,会计准则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会计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会计关系,以减少会计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低会计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因此,判断会计准则的第一标准是效率,会计准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既无经济合理性,也无道德正当性,因而是不可接受和持久的。另一个判断会计准则的伦理价值维度是公正。如果说,效率是会计准则的经济价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