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的国际化问题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分别发布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以使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会计信息的陈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需要。特别是1993年两则、两制的实行,为中国企业会计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完成了初步转换,并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好地协调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三阶段,1997年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也逐步发展壮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些要求,财政部自1997年至今,已发布了十余项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2000年,财政部制定了新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这次会计改革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为我国加入WT0做好了充分准备,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此次改革仍然是为了配合我国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而进行的,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公司改制奠定基础,提供服务。
从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改革始终是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的,并没有为了会计的国际化而国际化。笔者认为,在我国今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当中,仍然要遵循这一原则。只有那些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会计惯例才能拿过来为我所用,对于那些超出我国发展阶段并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则不能盲目采用。只有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会计国际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国际化。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双向性
所谓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双向性是指一方面我国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就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来说,我们不能局限于遵循国际会计惯例,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目前,我国作为经济转轨国家,会计改革的初步成功在转轨经济国家会计改革领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取的经验。另外,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也有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做法,如邯钢经验等。我们要积极向国际会计界介绍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实务做法,不断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时候,能够认真考虑我们的做法和意见。现在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的14个席位中,英美占了7席,我国仅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49个席位中的一席,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国家利益问题。虽然我们仅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但是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利用好咨询委员会委员这一席位。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作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并密切关注改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动向,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他国际会计组织的活动。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但笔者认为,我们始终要把握住上述两点,只有这样,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才会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