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供求分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度供求;会计信息
一、会计准则与制度安排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制度可以分为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和个人收入流之间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制度安排是约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是制度的具体化。制度安排可能是正规的,也可能是非正规的;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命的。无论从其性质,还是从其作用、职能的角度来看,会计准则都是约束人们会计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中的一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它是用来指导和约束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行为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会计准则的技术规范性给定了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所运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空间,必然降低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交易费用;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影响着生产要素所有者对风险和利益的配置;会计准则的公共合约性有利于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在缔约时个体意愿的充分表述。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具体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种无形的结构,在此结构中进行会计活动的经济组织或个人出于彼此之间的合作而获得了在此结构之外不能获得的追加收入,即会计准则具有经济效率功能;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公共合约必然会影响各个签约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可以改变相关利益团体或个人之间合法竞争的方式,即会计准则具有安全功能。
会计准则的经济原则和安全原则决定了会计准则作为一项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的制度安排。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制度的融合界定了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应该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从而约束了会计行为。所以,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其设计、制定和运行过程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会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必然符合制度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框架。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
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之一,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1.制度需求。人们对制度的需求,源于现有的制度安然无法获得潜在利益。从福利经济学效用理论的角度来讲,人们对制度的需求和对商品的需求一样,预期制度能使人们实现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的潜在利益,从而产生了对制度的内在需求动机。所以,同影响商品需求的众多因素一样,也有许多因素影响人们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只是这些因素相对复杂、抽象。第一,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激励结构,同时改变了人们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力量,即具有了制度变迁的动机和能力。第二,宪法秩序。政权的基本规则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费用,因此也就影响了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第三,技术。技术变化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既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使原来不起作用的制度安排起作用,又可以产生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第四,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对制度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新的制度安排的固定成本以更快的速度得到弥补;其二,使一些与规模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得以产生;其三,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成本。
2.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比商品供给更复杂,制度供给的变化取决于现有的宪法秩序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制度创新的供给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既得利益集团和新的制度安排下潜在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对比。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有:第一,宪法秩序。宪法秩序为制度安排提供了选择空间并影响了制度变迁的进程和方式,宪法秩序可能有助于制度变迁,也可能起到根本性的压制作用。第二,制度设计成本。每一项能够带来收益的制度安排都需要耗费成本。制度设计的成本是决定制度供给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三,现有知识积累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存量的多少和制度设计成本是息息相关的。第四,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制度从潜在安排变为现实制度安排的关键就是制度安排实施中预期成本的大小。第五,现存制度安排。现存的制度安排或者初始的制度安排具有强化或弱化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即制度变迁中的惯性。第六,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对制度供给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权程度。在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将对制度供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制度均衡。制度均衡是指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从供求关系上看,制度均衡就是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达到了一致。制度均衡的形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博弈过程。制度供给者的制度创新是经过成本收益分析的,如果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制度供给者就会把制度创新的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反之,如果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收益小于成本,制度供给者就不会实行制度创新。在制度供给者愿意实行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如果提供的制度在当前的环境下满足了制度需求者对新的制度安排的评价,就可以实现暂时的、相对的均衡;反之,如果制度供给者提供的新的制度安排不能满足制度需求者的需求,就难以实现制度均衡,或者即使通过强制性制度供给达到了制度均衡,也会因利益上的冲突而使新的制度安排低效率,甚至失效。
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其需求和供给必然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而已。会计准则的有效性主要是由制度(准则)供给者的供给意愿和能力所决定的。下面,利用以上所提出的制度供求框架对我国会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的供给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供给,所以重点分析我国准则的供给模式。
三、我国会计准则供求的现状分析
会计准则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可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然而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从1988年我国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课题组成立到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14个具体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来看,我国对会计准则的需求是旺盛的,供给是及时的。然而我国会计准则的供给模式完全是政府垄断型的供给,这种垄断型的供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广大准则“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我国会计准则在供求上处于“失衡”状态。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失衡日益明显,使会计准则应有的效率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是由会计准则供给中的垄断性和强制性所致。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需求
1.会计准则是政府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一项制度需求。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盈利,随着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备种方法降低成本,除了攫取公共资源和相对价格较低的生产要素、改进生产技术外,还依靠“技术处理”(会计核算)来降低成本。这种技术处理过程可能不合法,但是能够使企业生产的个体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高于社会收益。政府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客观上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配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