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度供求分析
会计准则供求上的失衡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正如上文所提出的,我国准则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和准则供给主体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准则供给过程中的隐蔽性和非公开性;供给时差的出现;供给主体的有限理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等一系列因素都使准则需求主体在“消费”准则的过程中,依个体偏好对准则进行“矫正”,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准则执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都使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如实、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我国会计准则的供求失衡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从效率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制度(准则)低效,随着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变化,这种制度低效变得日益明显。为了实现制度均衡,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效率,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准则供给进行改革。
1.增加准则供给过程的透明度。准则供给过程透明度的增加意味着准则制订的客观、公开。准则制订主体在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要及时向社会披露有关的各种征求意见稿和讨论报告,尤其要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准则制订的基本思想、制订程序和制订进度。
2.准则供给中的“集权”和“分权”相结合。“集权”就是在对我国会计准则供给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会计准则的最终“审定权”和“发布极”绝对属于政府部门(财政部)。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准则的权威性,减少准则的实施费用。“分权”就是准则的制定权不能完全被财政部垄断,而应给予学术界、会计执业界以及其它利益主体相应的参与权。这样虽然会增加准则的部分制定费用,但是有利于准则的运行和准则的效率。
3.改革准则博弈机制。我国现在的准则博弈仅仅局限在供给者内部,虽然在准则的供给中也征求意见,但是和博弈的要求相差甚远。改革准则博弈机制就是要把准则制定中的内部博弈向外部博弈、内外博弈结合转变;在准则的制定、运行、反馈过程中充分运用动态博弈。从而使得会计准则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需要,满足动态变化着的环境的需要,使会计准则的供求逐渐趋向“制度均衡”。
4.强化准则的约束机制。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的实施,必然有一套与之相应的约束机制保证该制度安排的运行。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作为一个公共合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为了保证准则的运行和准则的权威性,我国在对会计准则的供给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法规来保证会计准则的运行,做到“有则必依,执则必严,违则必纠”。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