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解决方案环境工程

清末以来东北森林资源开发及其环境代价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1-10 12:34:49
有侵蚀沟580个,其中有大小主支沟共1294条,沟壑面积达9.5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9.3%。这些侵蚀沟有的已基本停止发展,有的正在激烈地发展中。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普遍降低,其中仅朝阳地区1958年以来,冲毁土地约70万亩,每年冲走表土0.3-1.0厘米,最多达1.6厘米,约等于4300万吨。建国30多年来,朝阳地区被冲走的耕地相当于一个喀左县的耕地面积。从1957年至今,该区仅水冲毁坏耕地104万亩。北票、建平两县仅1977-1978两年的时间就报废耕地6338亩。据辽宁省水保所资料,朝阳地区流失的土壤,每吨土带走有机质6.2一10.2公斤,氮0.12-1.2公斤,磷1.9-2.6公斤,钾0.7-3.7公斤。大小兴安岭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虽然与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坡陡土薄、土壤抗蚀能力低和有冻土存在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人为森林破坏因素起着显著的促进和加速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500万亩,超过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每年流失土量约2.5亿立方米,约损失氮、磷、钾120-240多万吨。据统计,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有1570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9.7%。其中辽宁省水土流失面积约有57000平方公里,占该省总土地面积的48%;吉林省约有45000平方公里,占该省总土地面积的26%,黑龙江省约有50000平方公里,约占该省总土地面积的11%[15](P304)。
由于水土流失,径流携带着大量泥沙流入河川,造成河道淤积,河道断面缩小,河床抬高,降低了行洪能力。大量泥沙淤积于水库、塘坝,降低了蓄水工程的调洪蓄水能力,缩短蓄水工程使用寿命,降低水库综合利用的效益。例如,辽宁省彰武附近河道30年来淤高3米,1938年建的柳河大桥已被埋没。新民县城西南5公里处柳河铁路大桥从1903年到1980年重建桥梁和抬高路基各两次,河底高出新民街内地面9米。辽河支流柳河每年输给下游泥沙7.71万吨,由于辽河挟沙能力小,致使泥沙淤积,经常在辽河内形成堤门沙,阻碍辽河行洪,迫使主槽改道。辽河在柳河口至双台子河间不断淤积,已成为地上河,平均河底高出堤内地面1-2米,致使辽河两岸大堤、桥梁及双台子闸泄洪能力逐年减低,由50年代的5000秒立米,降低到现在的2670秒立米,严重地威胁着辽河中下游商品粮基地及工矿、交通的安全。泥沙淤积给灌区也带来了很大威胁。辽宁省西丰县的一个灌区,1956年灌溉面积为670公顷,由于渠道内淤积了21000立方米泥沙,1957年灌溉面积减少到440公顷,1957年底渠道内泥沙淤积量超过4万立方米。水土的不断流失,使许多水利工程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朝阳地区1958年以来,有21座中小型水库和1281座容量在万立方米以上的塘、坝被冲毁,现剩197座水库都有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其中64座因淤积严重,已成险库。朝阳县1958年以来修建了56座中小型水库,至1979年有12座因淤积严重而报废。辽宁全省大中型水库由于泥沙淤积,共损失库容1亿多立米,等于报废一座大型水库。由于水利的破坏,引起河流泛滥。1962年夏,辽宁省朝阳地区因暴雨而引起大凌河泛滥成灾,洪水冲毁了大量农田,冲垮了德力吉水库和大平房筑路大桥,造成铁路交通中断。1961年朝阳发生山洪,1962年大凌河中上游降暴雨,水沙俱下,造成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下游洪水出槽,堤防决口,淹没农田2000万亩,冲毁房屋7100余间,粮食减产1亿公斤。1979年6月辽东连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宽甸县受灾较重,冲毁房屋1332间,死亡35人,仅国营企业就损失400多万元。1981年7月辽南山洪暴发,产生了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泥石流,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洪水灾害,受灾范围六个县115个乡,受灾人口55.6万人,死亡669人,受伤5058人,冲毁房屋38517间,冲走学校23座,冲毁耕地14.9万亩,冲走果树19万株,大牲畜2 085头,总损失达5.47亿元。吉林省水利厅对1846年以来本省历年大洪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9世纪该省发生大洪水仅5次,而进入20世纪洪水发生频率加快,从1907年到1971年即发生大洪水17次。从未发生过水灾的大兴安岭区,已经连续19年山洪直泻,酿成灾害。近几年黑龙江省由于森林生态失去了涵养水源的能力,造成松花江、嫩江水位暴涨,直接威胁省会哈尔滨市,水灾已经酿成巨大损失。
3、环境恶化和物种危机
由于大量消耗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下降,造成环境日趋恶化,区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近百年来,东北林区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因沙、保持水上、净化空气的功能大为衰退,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据历史记载,1852-1874年,当时东北林木葱郁,覆盖率在70%以上,旱涝频率为 12%,基本未发生大旱; 1875一1924年间,由于人口增多,森林采伐量增加,旱涝频率上升到26%,出现4次大旱灾;1925-1974年间,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7%,旱涝频率上升到38%,发生5次大旱。近150年内全区旱灾增加3倍。原先生态环境较好的大兴安岭林区,近年来也常有灾害性大风或受到严重的水灾、旱灾威胁。小兴安岭气候逐年变干,汤旺河丰水年与枯水年泾流深的变率逐年增大,林区及其附近地区水、旱成灾的现象也在逐年增加。伊春林区的年平均气温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48,187.50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