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解决方案环境工程

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1-10 12:34:42
但是我们却无法回避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单独、或者交替着发生的作用。由于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类的种种行为对自然生态直接或间接破坏是何等的怵目惊心。 三、总结历史是为了直面现实,揭示问题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这是研究探讨的初衷。西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并制订科学的治理目标和措施。

  西北地区生态的变迁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经济甚至是社会政治问题。有史记载以来,西北地区旱灾、水涝灾害、沙暴灾害、虫类灾害、饥荒灾等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其无不与生态环境恶化相联系(注:参见袁林《西北灾荒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建国后党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但是西北各种灾害频发趋势有增无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西北人民的生存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西北五省区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年经济损失高达116亿元,其中新疆71亿元、青海16 亿元、陕西15亿元、甘肃10亿元、宁夏1 亿元(注:徐炳文主编:《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成为制约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现在我国东西部差距问题、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而西部就处在这种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邓小平曾讲到“有百分之十的农村地区还没有摆脱贫穷,主要是在西北干旱和西南的一部分地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55页。),“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在西北贫困的类型上, 生态环境恶化型导致的贫困占据突出位置。甘肃省18个干旱贫困县,都集中在水土严重流失地区。美国世界问题研究公司总裁巴尔尼博士对此尖锐指出:“黄河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注:甘肃省计委编《甘肃国土资源》第315页。)如果这些地区节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得不到落实,盲目性、掠夺性开发得不到控制,自然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人民群众温饱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生活没有大的提高,就必然会影响到社会进步、国家稳定而成为社会政治问题。另一方面,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民族区域占总面积的84%,如果由生态恶化引起的贫困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所以邓小平告诫我们“落后地区,如宁夏、青海、甘肃如何搞法,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立足于西北地区特殊的区情以从根本上防止荒漠化为目的,从关键的水问题入手,制定出西北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近期目标、远景目标,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去实现。
  1.近期目标 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延缓和控制西北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西北位于亚洲腹地,其周边的环境正处于整体恶化之中。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条件决定了水资源的稀缺性。西北以内流河为主,水源补给、流域自身净化能力、排泄能力都十分有限,地表植被种类少、覆盖率低、损坏后恢复困难,在多风沙、蒸发量大的条件下土地极易沙化、盐渍化,所以当前的主要问题就是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第一,切实保护西北地区的水源涵养林和天然灌木草原植被。特别是重点保护长江黄河源头、祁连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六盘山等地的原始森林植被。我国虽然颁布了《森林法》,在西北主要林区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并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追求眼前利益所致,盗伐林木、毁草开垦事件仍然屡见不鲜。所以加大天然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力度是十分重要的。近期在西北荒漠绿洲地带资源开发中,必须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对于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开发活动必须停止,要将经济开发纳入生态因素制约之下。同时还需要大力提倡种树种草,适时适地种植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经济林、薪炭林。林草植被能最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和荒漠化。根据有关研究,植被覆盖度达到30%以上是有效防止沙漠化发生的指标。植被覆盖度达到5 %~15%,是沙漠化开始得到控制的指标和半固定沙丘稳定性的指标(注:申之材:《柴达木盆地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4期。)。 甘肃河西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提出的保护青龙(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发展绿龙(绿洲)、锁住黄龙(北面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对于新疆、青海具有相同地貌、生态的地区有普遍借鉴意义。我国长期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对有效防止风沙灾害、维护绿洲生态系统发挥了明显的效益。在西北还要根据客观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坚决做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农则农,逐渐将一些地方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特别是坡度超过25°的山坡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第二,对西北有限珍贵的水资源,做到区域内以“节流”为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43,765.63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