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强调政治文明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二是强调文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三是强调政治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目标性价值。《报告》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统帅、为主旨,全面论述了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总的要求、指导原则,以及具体任务等。
[关键词]政治体制;民主政治;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党章也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做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战略部署,对指导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落实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从总体上说,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成果和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成果和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成果和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这就是说,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成果和政治进步的状态。政治文明从内容上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进步性成果:政治文化,指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它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即先进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
总和,它包括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在现代政治文明中还包括政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规范;政治过程,即社会过程中与政治权力和决策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政治生活的动态方面,包括了政治系统从输入到输出的全部活动,现代政治文明特别强调政治过程的民主性、法制性、公平性、服务性和透明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标示着一个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发展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国家的文明水平,影响或制约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
其一,强调政治文明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这一过程具有的演进与进化的性质,应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整个人类社会政治发展与政治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加以把握,注重吸收借鉴人类以往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毕竟是整个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高级阶段,理应体现出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从宏观的社会发展的阶段看,人类的政治文明区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前三种社会政治文明固然也是沿着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形态的轨迹运行的,但却始终表现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关系以及少数社会成员对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权力控制形式。所以,尽管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的是更高的政治文明层次,但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出现质的变化。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才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否定了人剥削人的政治制度,它以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剥削性质的政治制度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上,实现了政治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这不仅表现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而且还表现在确立了人们相互间的平等关系,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民主权利。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文明,不可能在其形成之日起就表现得尽善尽美,更何况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继承自身已有的政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进步的、共性的成果。
其二,强调文明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政治不能脱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格局,应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加以把握,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大体可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相应地,文明也就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层面。这一点,马克思早就说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32)这里,马克思不是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的对象简单地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是划分为并列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说,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社会的结构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结构,相应地,文明的结构也分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P184-186)人类社会文明的三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协调发展。如果说,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着重于物质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话,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则着重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正是根据文明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7月16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这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五部分又开宗明义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日益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政治体制中所存在的某些弊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经济体制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协调和相适应。这就是邓小平所尖锐指出的:“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3](P176)我们必须认识到,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规定政治方向,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体制不健全、不合理、不科学,社会政治生活呈现为一种无序、混乱、低效的状态,那就很难想象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能够顺利进行。20多年前,我们曾非常清楚地把改革定位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就曾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4](P4)这实际上是站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生产力发展(物质文明)要求的高度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