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视域的扩展--—从私德主导到公德优先
第二,公德优先更易于形成良性的德性氛围。公德的优先性一旦被确认,那么,它不单是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成为满足最低限度首先要求的政治人、社会人,更要求一个人必须以高昂的热情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问题;去呵护普遍的良心不受侵害,去维护普遍的道德不受侵蚀;去捍卫基本的社会公正不受损伤;去保障人生的自由发展权利不被剥夺。因此,公德的优先性,足以使人类走出狭小的个我一己之私的天地,并以一种可靠的保护人的各种权利及合乎道德的制度安排,作为自己关注社会道德状况、政经情形的前提条件。于此,人类可以免于饥饿和恐惧,免于无权和被欺凌,从而使道德成为社会最强有力的动力因素。而私德主导的传统伦理,总是把社会的不公、个人的不幸归诸个体的心性内在修养,遮蔽了德性堕落的实际原因,也相应遮蔽了人们德性的眼睛,并学会对假道学的懦弱的容忍,使社会弥漫开虚伪的恶劣德性,彻底丧失了营造良性的道德氛围的可能性。第三,公德优先更易于促人形成健全的道德心智。道德心智的健全化,依靠人的道德批判能力。而人的道德批判能力,又依赖于各种道德善恶品性的交汇、对话、沟通,从而确立起接纳与排斥的界域。公德优先,既有助于人们把视野投向社会、关切人类,又使得人们不以既有的道德文化为瑰宝,不以引进的伦理体系为怪异。而私德主导的传统伦理,却只能铸造出自视掌握了最高德性、能启导他人的道德的人。历史上那种“舍我其谁”的道德心态就具有走向迷狂的危险。
第四,公德优先,可以启导人们建立合理的道德仪轨的思路。公共道德属于制约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规范,因此,它不是某个人的私事,也不是可随意越轨的个人规定。既然人们都普遍地受其制约,因而,也就普遍地关心它的合理程度。固此,合理道德仪轨的产生(如“不应随地吐痰”,“不应妨害他入”,“爱护公共卫生”,“维护社会公德”等),也就成了以理性战胜巫魁,以理性战胜神秘的结果。它只能是人们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相互妥协、相互认同的合理化行为造就的。但在私德主导的情况下,却不能保证这一点。道德仪轨在此情形中,要么是天成的、要么是圣贤神秘体悟而觉解的。因此,它远不是普遍理性可经验地把握的东西,也不是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达成的。于是,道德仪轨的建立与发生作用,也就成为少数精英启导广大愚民的过程之写照。
第五,公德优失,有助于形成人们理智的道德的行为抉择方式。对德性的觉解还无法保证人们对德性的践行,前者属观念道德的范畴,后者属行为道德的范畴。倘若一个道德觉醒了的人利用道德作为幌子去为自己谋利,那么,愿意践行道德原则的入势必锐减;倘若一个低级趣味的人却可以赢得现世社会的丰厚物质报偿与权力馈赠,那么,乐于服从道德律令的人势必不多;倘若一个品德极其高尚的人,却在社会中受尽委屈尝尽艰辛,那么,承认道德的权威性的人便不会显著地增加。而这些状况,恰恰在私德主导的情形下,因缺乏德性的外在保障系统,常常导致道德观念认知与道德行为践履的分裂。在公德优先的情形中,由于不仅强调道德个体的主体能动性,更以民主与法治保障德性化行为的主流性与可赞性,故而,道德观念与行为的统一就较有保证:人们认同德性、心怀慈善、共行善举这类既体现个人道德良心,又表现公共道德风貌的举措才会获得普遍的认同与反响。
第六,公德优先,因其并不是以忽略个人品德为前提,相反是以注重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品德情操为特征的。因此,它得以纳私德主导的传统伦理的优势于自身,从而使公德优先的现代伦理获得最丰厚的道德思想资源。现代伦理对传统伦理优势的吸纳是全方位的:一是将传统伦理注重个人品德的心性修养的大思路置于私德与公德互动的背景之中,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德性致思视域;二是将传统伦理注重个人德性外推而对他人发生良性影响的思路纳入外推与内返于心的辩证思维之中,从而使其最充分地表现德性的广泛影响力;三是将传统伦理注重道德作为人生境界提升的起点与归宿的价值,纳入现代伦理的社会要素健康互动而最有效用地提升道德境界与人生境界的思路之中,从而使其最富影响力与感召力地将道德良心内植人心、外导行为。简而言之,道德视域的最大扩展,构成公德优先之优胜于私德主导的强有力根据。
但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并不必然会表现为一种现实进程。如果说当代中国正刻画着一条由私德主导跃迁到公德优先的道德嬗变轨迹,那么,还得予以历史证明才行。这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得到印证。一是近现代中国人的道德期望,二是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行,导致的伦理道德转型。前者,是中国人的主观选择,它以思想解放为象征;后者,是中国人伦理——社会活动的客观进程尼以六大转换为标志。
近代伊始,中国人的道德期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传统的道德期望,即以儒家私德伦理整合社会道德的进路业已堵塞,既无力给人们提供活的道德资源,也无法给人提供践行这一道德的社会报偿。传统的道德资源被耗尽了。其二,传统道德在现代道德的映衬下,显现出它的结构的欠完整。传统道德无力将社会公德现实地纳人其私德麾下并加以整合,因而,常常导致公德与私德的分裂,各自形成独自发生作用的伦理体系,尤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公正机制作力它的保障系统,道德常处于一种悬浮的状态,无法全面落实到各类关系的调节之中。其三,传统道德的功能发挥渠道也不畅顺,它所寄寓的传统社会日陷崩解的边缘,无法提供给它社会支持。传统社会的混乱、罪愆(诸如贪污腐败、缺乏责任感等)进一步消解了它发生作用的可能;而外力的入侵,更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传统道德逐出道德苑地,并以颇富影响力的西方道德(它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道德)取而代之。
但是,伦理期望作为一种主观选择,终究只有到社会运动中去吸取客观化的动力与支持条件,它才能从祈求进至可能。如果说近现代以来中国人一直期望道德革命,但这期望也只有到了市场经济推行的当代才获得了现实可能性。这一方面可以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强大冲击上看出,更可以从这一冲击引起的伦理文化转型上认识。前者,已是一个人人觉察的社会进程。后者,则以六大转换体现了出来:一是市场经济要求并逐渐造就出一个与自身适应的道德新结构。这一结构以社会各要素的互动为特征,而不以政伦互动私德主导力征兆。从而,使道德的社会。造就出道德的个人,使健全社会——健全公德——完整个人三者联为一体。二是道德的基本功能做出适合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所需的调整。从调节方式讲,道德的功能不再滞留于伦理中心主义的那种泛伦理化的调节进路;不再以制造纯而又纯的伦理人为目标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