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移动经理的崛起”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移动经理的崛起”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要命令,也要协调
- ·下一篇文章:以人力资源创造竞争优势
移动经理的崛起
他们是专业跳槽者?请再仔细看看。
这三位经理的职业变动都带有深谋远虑的特点。其所显示的战略性、专注性和学习进取性,是普通跳槽者所不能、也不愿去做的。他们有意识地实践着Tom Peters(汤姆.彼得斯)所说的"使自己商业化" 的思想,把自己看作一个企业,每个人都在发展、推销一套自己独特的核心技能。
我们可以称这为"移动经理"。如果你也想成为新一代管理精英的一员,就该设法加入他们的行列。
John A.Thompson(汤普逊)在其著作The Portable Exexutive(编者译:《移动经理》)中说:"在我们这种高度竞争的世界经济中,人人都必须随时适应商业需求的变化。为了顺应灵活性的需要,一种新型的经理人应运而生……称其为'移动经理'恰如其分,因为他们既有能力、也有意愿根据需要发挥其核心技能。"
亚洲企业面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趋势,却又缺乏拥有合适技能和国际化思维的经理,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竞想招揽这种移动经理为之服务。
当然,这些公司也舍得下本钱。巴维的收入是六年前的七倍,尹湛棠的薪水在92年到95年间涨了300%,车智琇一年内工资就翻了一番。在亚洲薪水不断攀升的这股潮流中,移动经理可能是其最大的推波助澜者。
不断的流动使这些经理的收入得以跳出本地的极限,从而跃上国际水平。据Business Review Weekly(编者译:《商业评论周刊》)报道:"身怀绝技的经理人已经达到国标准的收入水平。"
如何才能 成为一名成功的移动经理呢?正如下文中有关尹湛棠、巴维和车智琇的案例所介绍的,这需要深谋远虑的计划、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精确的时机选择和远非一般的自信。普通跳槽者无需这些。
战略性转移
对于一些经理人而言,只适合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走上这条流动之道,因为这确是一条不归之路。
尹湛棠在加拿大完成学业,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回到香港,媾有两个工作可供他选择,一个是做市场营销,一个在银行。他选择了更富机动性的前才。"我认为干银行太受局限,一辈子都窝那里。"他说,"搞市场营销即使腻味了,我还可以干点别的。"
其实,他后来竞然在此行当里一发不可收拾,把国际营销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发展。这种工作使他接触到许多行业,增长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套不断升值的工作技能。
他最先在一家美国的国际贸易公司Marmon's Group(编者译:玛门集团)工作,扎扎实实地干了四年的食品、服装和洁具类产品经理。此后,他三次都以同样的工作流动方式,由猎头公司挖到香港和中国大陆担任三花食品公司(Carnation)的总经理。这是一家美国生产奶制品的联合大型企业,后被瑞士食品巨子雀巢公司(Nestie)兼并。
象许多香港人一样,尹湛棠的工作流动也曾受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这一事实影响。他加入过那股移民大潮,重新回到加拿大。多亏在艾伯塔省的几年学习,他在政府部门找到一份工作,担任艾伯塔对中国和南太平洋国家的国际贸易主任,负责推销石油和天燃气设备以及石化产品。七年后,尹湛棠那位经营法国"巴黎"矿泉水集团(Perrier)亚洲专营公司的大哥尹树棠邀他去担任营销主管。"这给了我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重返亚洲,"尹湛棠说。"巴黎"矿泉水集团的这个职位使他在大中华地区重新开始营销生涯铺下垫脚石。
猎头公司第二次来找到他,但是去英之杰贪图(Inchcape Group)担任华东地区的地区经理,负责该贸易公司推销的多种产品。然而,他觉得这个工作的牵制太多。他渴望有一个能成为其事业高峰的一线管理工作。此时,他年已不惑,却再一次通过猎头公司,加入了家用电子产品巨子飞利浦公司(Philips),担任华东地区照明设备部门的总经理。这是一个典型的一线管理职位。
新的工作需要他又一次的迁徙。这次是去上海这个一度是全亚洲最具活力的商业城市。目前,上海复兴已初露端倪。象尹湛棠这种搞市场营销的流动人员,在这里如鱼得水。他说:"飞利浦在中国已有大量投资。我负责在华东地区销售我们所有的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上海和华东的发展,对照明设备的需求必然与日俱增。"在中国这个大一统的商业环境中,他以前在加拿大的那段政府工作经历可说是无价之宝。他的工作流动在这里得到了回报。
在流动和跳槽之间,尹湛棠作了明确的区分。"流动必须有战略眼光,经过深思熟虑,前后连贯。"他说,"这种流动必须能充分发挥你的才华,必须去做你事业每个阶段中所必须去做的事。"因此,每次职业的变动,他都坚持读书和研究,使自己有充分的准备。早在二十年前,很少有香港人想到说普通话,他却已开始学习这种语言。如今,他又在研读描写三十年代上海商业活动的小说以及有关中国社会方面的书籍,以求更好地理解这个新环境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尹湛棠认为他的流动得益于市场的几大关键潮流:对工商管理硕士和海外教育价值的认同、中国市场的开放、甚至还有香港的回归中国的政治影响,这切使他的薪酬猛涨。从1992年离开加拿大返回香港到1995年转赴上海,他的薪酬共上涨300%。
与加拿大相比,香港的税收要低得多。尹湛棠认为,回到亚洲就意味着经济状况的极大改善。接着去上海,又使他提高了25%的薪酬。"许多从香港来中国大陆工作的人,都增加了25%到30%的收入。在实际收入上,甚至更高,因为上海的生活成本低于香港,尤其是几乎所有外籍员工的住房都由公司来负责。"尹湛棠的额外福利还包括一部小车和一年两次的度假。
象所有移动经理一样,尹湛棠将钱仅看作次要目标。"在一定的水准上,薪酬可以说明事业成功度。他说,"便我现在想要说明的是,我有些什么样的能力。一年多挣十万港币对我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我已经生活得很舒适。但我有更大的抱负:对于自己所做过的和正在做的事情,要有良好的感觉。地位很重要,要中国工作顺利必须争取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工作实质和面临挑战。"
积累技能财富
在传统的事业计划中,积累经验是其目标。新的流动性事业计划则将培养一系列核心技能加以有效推销作为追求的对象。
巴维似乎很得其中奥秘。在印度获得硕士学位后,这位注册会计师就职于百事可乐公司(PepsiCo.)在当地的一家专营授权公司,Acrylic Fiber Company(编者译:丙烯酸纤维公司),担任财务经理。他这里设计了一个财务计划,充分显示了他的融资才华。这笔
从亚洲开发银行融得的三千万美元贷款,对印度私营机构来说,还是第二次从该行获得这种贷款。
他并未满足于财务方面的成就,还插手百事可乐的市场营销。他说:"从很早的时候起,我就不打算仅仅只限于某一个领域发展。"
五年前,巴维有了一次去海外发展的机会。他无法抗拒这机会的诱惑,去印度尼西亚就任PT Indorama Synthetice(印尼合成纤维公司)的财务经理。他的要任务是与金融机构洽谈业务。在丙烯酸纤维公司积累的技能使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二年后便升任高级财务经理。
1994年,巴维离开印尼合成纤维公司,加盟Bank Bira(编者译:比纳银行),任副 总裁兼秘书长。离开印尼合成纤维公司需要勇气,因为那是一家公认的薪酬优厚、管理有序的公司。"但我在公司看不到什么前途。"他说,"在我的事业中,已到了需要新挑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