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2:06:14
【本文由PB创新网为您整理】〔摘要〕 “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并且有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的趋势。从根本上讲,这 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它无论对中国农村经 济的发展,还是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决 定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三农”问题,解决
  近年来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了不少工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农业发展、缓解了农民贫困和改善了农村条件,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 真正解决,并且大有随着形势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棘手的趋势。这就使这一问题继续成为 阻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与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和焦点是农民问题,所以笔者认为, 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将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认识到这一点,无 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以至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都 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意义。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首先,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我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总数已19亿,其中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此外,我国人口每年大约又以1300万左右的速度 增长,且绝大部 分在农村。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及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使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 主体,并且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根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受初中教育的统计分 析,农村比例分别19.5%、8.0%和5.0%,这种结构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普遍不高。中央早在20世190年代就提出了“科 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但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落实极为不力,致使我国农村劳动 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以小学文化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很少。据全 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公布:2000全国5614719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14.01%; 小学文化程度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占38.04%;高中文化程度占5.07%;中专文化程度占0 .5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16%。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与此形成 鲜明反差的是,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目前已达到12年以上。农村劳动力科技 素质低,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反映了我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 与薄弱。
  再次,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投入机制不活。农村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建 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但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较少和“以 县为主”投入与管 理的农村教育体制,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整体推进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人力资源不能充分 开发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多年徘徊于2.5%~3%之间,低于 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在如此少的公共教育经费中政府又将经费更多地投向基础好、容 易出成绩的城区学校,能够分给农村教育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一些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够合 理,尤其是新形势下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有些地方长期拖欠教师工 资,中小学日常运转经费和危房改造、校舍建设所需的必要资金得不到保证。加之我国农村 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说办学定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近 几年招生难、 办学难、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造成农村发展的滞后。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整个 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而且与农村经济发展也严重脱节,由此造成农村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仅突出,而且尖锐。 首先,教育落后带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近年来一些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泛滥,不少曾经 销声匿迹的愚昧腐朽的习俗和恶习又冒出来,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生活。其次,农 村基层组织瘫痪、半瘫痪。由于群众民主意识淡薄,制度建设迟缓,现阶段许多农村基层组 织瘫痪、半瘫痪,连群众会议也开不起来,有的地区情况更严重一些。社会秩序不稳定, 反过来又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是农村产生众多问题的重要原 因,已经引起中央和地方的忧虑,成为一个亟需根本解决的严重问题。   第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短,农业职业教育 普及率低,而且多 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态度。据统计, 20世190年代我国每年产生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只有30%~40%得到推广,10%得到广 泛应用。这就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一直在42%以下,而美国、日本和欧盟国 家和地区却都达到了70%~80%。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差和由此引起的农业科技落后,造成 “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这说明这一问题已成为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制约因素。
  第三,制约农民生活的改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极和新 兴产业兴起,社会 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 ,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领域越来越有限,这将给农民转变为市民增加难度。如果这部分农民进 城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或没能得到和市民相当的劳动报酬,又没有一定数量的货 币积累,就会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表面上看这部分农民是进入了城市,但是从享受城 市文明,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及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看,这部分农民并不能算是真 正意义上的市民,只能是我国通常所说的农民工而已。因此,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教育和 技术培训,从整体和长远上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科技素质,使他们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最终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 的地位,收入水平才能得到持久提高,也才能逐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首先,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加 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 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第一,加快农村城镇化 步伐。200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为38%,不仅比发达国家低40个百分点,就是比世界平均水 平还要19个百分点。当前,农村城镇化 水平滞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慢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慢的症结所在。所以今后要逐步提高农 村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样,可以通 过带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来更好地开发利用农村 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第二,进行制度改革,消除农民流动的桎梏。以户籍制度 为代表的各项歧农政策在城乡之间竖起一道屏障,农民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民被束 缚在原本就很狭小的空间内,这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因此,要尽快改革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各项不合理制度。此外,要在农村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这样农民的生存问题不再仅仅依靠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453.125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