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会计理论

中国会计研究规范问题探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0:36:08
【本文由PB创新网为您整理】一、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针对存在的学术浮夸甚至剽窃问题,对学术研究规范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倡学术规范,讲究学术道德,已成为共识。建立会计研究规范对于科学评价会计学术研究价值,规范会计学术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规范一般通过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而实现,会计研究也不例外。就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言,确立会计研究规范更是当务之急。在当今学术界,规范与实证之分已成为区分研究方法的一种公认的标准。大家知道,规范研究主要回答做得对不对,而实证研究主要回答做得怎么样。就此而言,只有知道做得怎么样,我们才能进一步论定做得对不对,实证与规范研究似乎是相映才成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2001)为此曾作过描述性结论:“实证经济学的结论似乎而且确实与重要的规范问题密切相关,与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实现既定目标问题密切相关。”然而,在规范与实证之外,似乎还存在一个超然独立的问题,即用以判断做得对不对的标准必须明确。若这一问题不解决,规范与实证研究最终都会陷于盲目的境地。具体而言,规范研究是运用公认的价值判断去衡量现实,作出现实做得对不对的判断。若发现普遍的事实均违反了既定的价值观,则将反思现有的价值观是否应该作出调整;若发现众多事实均不同程度地偏离了价值观,就要作出分析,找出原因,寻求解决之道,使现有价值观得以正确贯彻。前者表现为价值观的突破,后者可以认为是实现价值观途径的丰富完善;前者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后者在理论上表现为深化。若一项研究成果既不在价值观上形成挑战也不在实践价值观层面上有所促进,就没有什么发表的价值了。实证研究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证伪,即证明现有或公认的、设想的理论不能概括的事实,从而发展完善理论。按实证思维,若证实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对现有的事实都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概括力,那此项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毫无发表价值的。实证研究集中关注两个方面:(1)既有理论没有关注并作出解释的领域或问题;(2)既有理论关注不够全面或解释不够充分的领域或问题。前者表现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后者表现为完善现有的理论。

  综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规范与实证研究,尽管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特征不同,但追求的目标却是共同的,即发展或丰富完善现有的理论。一项研究成果,不论其采用规范还是实证方法,都必须满足这样的共同目标;反之,对既有理论既无发展又无完善,则这项研究无论理论上再严密、方法上再现代、模型再完美,都是不值得肯定的。本文试图对不论实证还是规范研究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作出探索性研究。

  二、建立会计研究基本规范的迫切性

  会计研究领域的基本学术研究规范应包括哪些内容,虽然此前已有所议论,但远未引起一种全局性的关注。下面简示几例,说明会计学术规范需建立与改进的几个方面:

  1.文献回顾

  中国会计研究一开始对文章并没有正式的文献回顾要求,最近几年,不少论文开始做文献回顾。在高校硕士与博士论文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文献回顾要求。中国会计研究界的这种进步值得肯定。但是,就已发表的文章所作的文献回顾来看,存在以下不足:(1)不够系统。某些文献回顾处于信手拈来状态,只是罗列一些论文的观点,而未对这些论文观点作必要的归纳总结,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争议方面、分歧观点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不够全面。一些文献回顾很少从源头上作起,而只凭作者了解的有限资料作出,从文献回顾中很难看出相关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3)不够客观。某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列示,一般比较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专家著述,甚至只列示本单位一些学者的文章,理论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小团体”倾向,缺乏应有的研究风度和气概。

  2.调查问卷

  在我国会计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取得一些研究素材。但表现出了以下不足:(1)问卷设计不规范。问卷要么问题太多、太杂,以至于无法作答;要么太窄,有限的几个问题根本不能反映所要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2)调查方式不够规范。有的利用讲学、上课、作报告的机会,向听课者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缺乏基本的样本量,加上选择样本的不规范,导致大多答题者应付了事,所得结果缺乏研究资料应有的可靠性;(3)调查方法单调。问卷调查一般要辅之以必要的电话、通信、实地访谈补充,对于提高问卷调查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补充环节,但囿于经费、关系和人力,有些问卷调查中很少采取这些必要的辅助措施,从而使调查失去了应有的质量保证;(4)问卷回收率相差悬殊。在中国现阶段,问卷调查的社会基础薄弱,加上问卷调查的实施者缺乏规范的调查手段,导致问卷调查回收率过低。这些不足的存在,将影响调查结论的客观、全面性。

  3.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在这几年会计研究中颇受重视,尤其是一些细致的个案分析,往往为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带来很多的思索。案例研究的基础是比较充分的现场与背景调查,我国进行案例研究时,存在的问题是:(1)远离案例现场、对案例本身毫无接触,仅凭从媒体取得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2)将案例研究混同于工作总结,一般而言,案例研究必须要有比较详尽的背景、历史发展、现实过程、成功与失败、分歧与选择、做法与经验等内容,但有一些所谓案例研究,仅罗列了一些做法,既不经典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创新,缺少研究价值;(3)重复式介绍为主,不同时期重复案例介绍,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核算与50年代的班组核算,看不出有多大的进步;同一时期重复介绍,在不同的刊物,分别介绍不同单位的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业绩考评,放在一起对比发现几乎一样,许多案例研究停留于“快餐式”阶段。

  4.观点争论

  不同观点的论争历来是发展理论、形成共识、实现进步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关键是争论双方都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在我国会计界,一些争论明显带有部门倾向,有些不同观点的提出仅是个别学者的心血来潮,而根本看不出多少逻辑分析和深思熟虑的痕迹。

  三、会计研究基本规范的内容

  科学研究规范包含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两个层面。对于行为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n K?Merton)将此称之为“科学的精神特质”,主要包括普遍性、独创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合理的怀疑主义;道德规范则主要包括诚实性、谦虚性和宽容性。会计研究的基本规范也不例外,这些基本规范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可简单地概括为“原创”①和“后继”。“原创”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后继”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力地推动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将“原创”和“后继”引入会计研究领域,是确立会计研究规范的当务之急。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尽管学术规范问题时有人们议论,但议论的内容过于宽泛,并没有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上,即对何为“原创性”研究、何为“后继性”研究的探讨至今尚无人问津。不可否认,作为一门学科,会计学发展的历程必然受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影响,“原创”和“后继”都是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强大动力。

  比如会计本质问题,从“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会计控制论”的提出,到由此展开的旷日持久的论争,仅《会计研究》杂志自1980年创刊至2002年间就刊登了70余篇论文,使得学术界对“会计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在理论界不断得到深化。再如会计准则问题,从借鉴国外会计准则的经验,到探讨运用于中国实践的形式,从分析制度与准则并存的合理性,到探讨统一会计制度的适时性,会计规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7,593.75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