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工商管理

民众意识——明清秘密教门滋生和发展的沃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4 23:37:59
【本文由PB创新网为您整理】  绪论  民众意识是植根于下层百姓中间的精神食粮 
    中国民众意识是一个范围广大的命题,有关这方面的优秀著作很多。[1]这些著作对中国民众意识的形成、发展和表现特征都有非常准确的介绍。本文不打算对中国民众意识这一大的命题展开全面讨论,仅试图就民众意识与秘密教门的关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般来说,中国的民众意识是指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处于社会下层人民的意识,这里特指农村的人口,其中既包括农民,也包括小商人、手工业者乃至失意的下层知识分子等。这些人缺乏经济实力,更没有政治权利,他们千百年来在极其简陋的生活环境里顽强生存,一方面靠他们雄浑的体魄和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则是植根于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意识。正因为有了这些意识,他们才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中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困的。长久以来,祖祖辈辈的中国农民就是在极其恶劣的物质条件下顽强地生活着。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广大农民不仅物质生活极为贫困,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尽管教育大师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有教无类”的理论,但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虽然也不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而优则仕的例子,但就整体情况看,广大农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这当然是贫困造成的后果。 
    封建制度下的农民虽然在物质上极为贫穷,但精神方面的需求是存在的现实,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们对生活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平安无事,一家人顺利地生活下去。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反映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在极度贫困的乡里社会,人活着除了主要有粗茶淡饭维持之外,能够支撑他们顽强生存下去的动力就是精神上的企盼了。中国百姓是善良和务实的,生性乐观豁达,他们对于目前所处的窘境并不十分在意,而是把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一辈甚至是来生来世上面。这些意识一方面来源于封建正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则来源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和创造,这些民众意识是植根于下层百姓中间的精神食粮。 
    一、明清时期民众意识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时期 
    (一)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时期,也是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时期,以清前期为例,清朝康、雍、乾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清初统治者,为了加强清朝的经济力量、巩固封建统治政权,所采取的兴修水利、蠲免田赋、奖励垦荒、更名田、永禁圈地、修改逃人法以及改革赋税制度等各项措施,在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不但为社会上提供大量商品粮食,而且也进一步为手工业部门提供更多的原料,从而促进了商品化的进程。[2] 
    农业生产规模的提高,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适应过程,也会给社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人均土地面积减少问题,进而引发的流民问题;由于商品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大量农村人口脱离土地,出现新的市圩集镇,带出许多新的行当等等,这些必然引起人们的日常活动、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变化,康乾年间会党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同时也会在百姓的民众意识方面留下新的东西。 
    (二)白话小说、戏剧的普及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全部垄断了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剥夺了广大农民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文盲,在文化上处于无知和愚昧的状态,他们所拥有的一点可怜的知识,也主要是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途径灌输的封建迷信和忠君思想,以及民间文学和乡里知识。在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的繁荣以及宝卷和演义的大量传播(宝卷是由变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文体。根据考证,变文和演义的性质差不多,专门解释、讲述佛教故事,它们效果是让复杂的说法简单化,让没有文化的人能够听得明白)。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和普及,为民间文学的传播无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民间文学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伍子胥、韩信、孟姜女、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神话里,都已经为广大农民所津津乐道[3]。
  (三)民众意识形成完整体系
    中国的民众意识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从远古时代的美丽传说,到各个朝代不断增添了新鲜内容。中国民众意识反映和代表着广大民众的普遍需求、想法和意愿,并且随着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动的。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随着生产力的前所未有发展和白话小说、戏剧的普及,中国的民众意识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到了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和动荡,按照程歗先生的观点,此时中国民众的民众意识大致可以分为务实求验的处世态度,人生和谐的价值取向,执著亲情的道德情操,平均主义和消费水平上禁欲规范以及和管理上的皇权主义、民族意识与爱国激情[4]。   二、明清时期秘密教门除了改造、杂糅儒释道三教思想之外,还大量吸收和利用民众意识为己服务
    (一)秘密教门的信仰体系主要“杂糅”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
    中国秘密教门(有些学者亦称之为“民间宗教”或“秘密宗教”)源远流长,曾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成为历代政权皆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明清时期,秘密教门在民间广为蔓延,屡禁不止,发展信徒,不断起事造反,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成为统治者的心腹大患。不仅当时就受到统治者的严重关切,而且对民国以降的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作用,因此一直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和瞩目的焦点。
    明清时期秘密教门种类很多,少则几百,多达上千种,持续时间也非常长久。那么,支撑这些秘密教门的信仰体系是什么?这些信仰体系又都是由哪些重要思想构成的?搞清这些问题,对了解秘密教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秘密教门的信仰体系主要“杂糅”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打开秘密教门的教义和经卷,里面无不充斥着上述内容。不仅如此,很多秘密教门干脆还自称是佛教,如一贯道就自称是“在家佛教”,黄天教自认为是道教。实际上,秘密教门并非简单地“杂糅”,而是把儒释道三家思想杂糅在一起经过改造之后又加以利用。例如,把对道教的修炼内丹、坐功用气的改造,发展成为教门内部的文武场和硬气功。
    中国的秘密教门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其中在缺医少药的明清时代,不得病、少得病乃至延年益寿应该说是人们的一种奢望。一些秘密教门正是看上这一点,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借鉴道家修炼的思想,以能得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为借口,吸引人们入教,这方面黄天教做得比较典型。黄天教从该教门创始人普明即李宾开始,便宣扬通过修炼以达到长生不老。这样美好的愿望,吸引着很多人加入到黄天教的组织中去,这也正是黄天教教首所最希望看到的场面。
    中国秘密教门所面临的社会生存环境是十分严峻的,在信仰方面他们受到正规宗教的排挤和打压,被视为邪教异端。在创立初期,老百姓对于教首们美好的说教,并不是很认同。教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处于地下状态,怎样才能生存和发展,是每个秘密教门创始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他们深知仅凭美好空洞的说教和无法兑现的许诺,是不能打动人们的心,于是他们想到了道教的治病手段和文武气功。
    道教的养生之道长期存在于民间之中,这使处于缺医少药和弱势群体的贫苦百姓在生活方面是非常需要的。如果在一个普通百姓面前同时摆出两个选择:是愿意此生身体强壮,不受人欺负,活得轰轰烈烈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42,484.38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