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意识——明清秘密教门滋生和发展的沃土
除了以看病号召外,很多秘密教门还把道教的坐功运气加以改造利用,并将其发展成为教门内部的文场和武场,这一点在山东这个习武之乡尤甚。
总之,在封闭落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秘密教门所采取的炼内丹、坐功运气乃至发展到后来教门内部的文场、武场,表面看来是偶然现象,实际上这恰恰是百姓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因而成了秘密教门发展的有力支柱,也为教首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把儒家化伦理道德(忠君孝亲、三纲五常等)发展成为拥护君主制、维护旧道德的说教。
中国秘密教门对于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利用,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把儒家思想的核心——三纲五常、忠君孝亲等加以利用和改造。秘密教门发展到后期,儒家的纲常名教被进一步强化。除此之外,秘密教门还把佛教的经典思想偷梁换柱,据为己用。罗教对于佛家思想的宣传,则随处可见,例如宣扬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无始以来至今,还糊涂流浪红尘,不着出路,六道轮回,父母无期数,死后不知托生什么物,或变猪羊,或变獐狍鹿。”劝人们“把红尘,抛弃了,与世无情。” 这一点,兴起于清末而大盛于民国年间的一贯道信徒表现得最为明显。一贯道是信徒自称“在家佛教”,举行各种仪式的地方,一律称为“佛堂”,新道徒入教也就是所谓的“点道”,而那些考验表现诚心、对教徒进行精神控制的“扶鸾”、“借窍”、“传三室”、“训练班”等场所,无不在挂有“佛”字的地方举行,而且那些教首开口闭口也都是什么“仙佛附体”,做事之前也要在佛堂点上佛灯和蜡烛,为佛进香,给了信徒强烈的暗示;这些就是佛教,真佛就在这里,这也正是一贯道教首所追求的。
(二)巧妙改造和利用民众意识
前文提到,在传统正规的宗教以外,中国各地还流传着民间信仰和民间传说,这些信仰和传说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保佑平安求免疫病的“南海老母”;有救苦救难功能的“观音菩萨”;有祈福免灾的天皇、地皇、人皇;还有祈求降水、避免干旱的“水神龙王爷”;等等。对这些民间信仰,老百姓很容易相信,流传甚广,有些意识还植根于百姓心中,妇孺皆知。对于秘密教门的教主来说,如果仅仅利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未免太窄了一些,不利于传教。所以我们仔细考察明清时期的秘密教门的教义,无不在杂揉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外,掺杂了大量民众意识作为创教和支撑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比如,在秘密教门的经卷里,普遍推崇的义勇之神是关羽,不少秘密教门把崇拜的偶像都定在关羽身上。民间教门的关羽崇拜,可以说是反映了中国老百姓普遍的民间信仰和意识取向,关羽的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忠勇。《三国演义》里的关羽不仅武力过人,而且重义轻利,专诚不二。可见,关羽理想化的性格,正好符合了民间秘密教门教主的要求,也和一般教徒的思想能够产生共鸣。此外,民众意识传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例如魏延、秦琼、杨业、哪咤乃至神话中的孙悟空、猪八戒都成了秘密教门宝卷里的座上客。嘉庆元年以混元教为主力的教门大起义里,教首就让教徒祈祷“八大金刚将、哪咤”等,声称他们可以“引路护身,可避枪箭”。
在秘密教门的教义中,还大量体现了中国百姓善良的传统思想。清茶门教在传徒时,首先要向入教者传授所谓的“三皈五戒”。“三皈”指的是:一皈佛,二皈法,三皈师。“五戒”则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荤酒,而且不食生葱生蒜,五戒诳诏”。[6]
一柱香教在传教时,则力主要教徒孝敬父母,教徒在一起烧香磕头的同时,一起吟诵:“父母恩理应赞念”的词句,并规定凡不孝敬父母,或有奸、盗、赌博行为的人,一律不准入教。[7]
一柱香教还有这样的歌谣:
……
乡里养德多恕己,这是行好才全还;
行好劝人三件事,戒酒戒色莫赌钱。
还有:
依天靠天,白天要吃穿。天赐雨露,普地下遍。
丰收了都吃饱饭,不受饥寒。天也没图半文钱。
日都吃三餐,该将佛念,阿弥陀佛。[8] (连诵三遍)
此外,一柱香教还有“敬天地,孝父母,尊敬长者,和睦乡里,吃屈忍耐,戒去杀祸”等类的词句。
上述歌词歌诀,无非是把百姓的各种美好愿望揉合在一起,劝人学好向善,孝顺父母,戒除酒、色、赌博等等恶习,也劝人安分守己,向官府缴纳钱粮,一柱香教也被称好话教。广大贫苦百姓正是信从了这些美好的说教,愿意加入到秘密教门中去。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秘密教门的教首正是利用了中国民众意识,为其私利服务。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清规戒律,只是教首哄骗信徒的一种手段,教首从来就没有遵守,也没有打算遵守。
(三)教义迎合百姓心理,达到教主私利
中国老百姓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贫困,精神生活贫乏,但是非常善良的,他们不愿伤害生灵,不愿因自己的原因而让别人过不了好日子,痛恨一切有悖于良好生活习惯的行为。这是一种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同时,中国的老百姓也是非常务实的,说一千道一万,如果在困境中真正得到接济,比什么都实际。从罗教在粮船水手中传播的情况来看,该教教义满足了这些水手们的生存需要。
粮船水手多是来自运河沿线的破产农民,他们常年奔波在千里大运河上,劳动极为艰苦且充满风险,如果所运粮食遭到覆船或火灾等情况,就要由运粮者赔偿,发生一次事故足以致他们于死地。另外,水手们收入微薄,运粮又有季节性,每运一次就有一个单程回空,根本挣不到钱,每到闲季,大批水手生活无着,只好靠打工度日。另外,这些水手一旦年老生病,丧失劳动能力,下场极为悲惨,正因为这些情况,水手们精神空虚,也有许多实际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罗教在杭州、苏州一带建造庵堂,作为水手们闲暇栖息之地。另外,罗教还帮助水手们调解矛盾,接纳年老有病的水手在此茹素诵经,创立了许多庵堂,“粮船水手俱系山东、北直各处人民,回空之时,无处住歇,疾病身死,亦无处掩埋,故创设各庵,俾生者可以托足,死者有地掩埋,在庵者俱习罗教……”[9]。
这样,罗教的庵堂成了粮船水手的临时住所和可以依靠的地方,自然也成了罗教传播与活动的中心,粮船水手加入罗教,与其说他们是出于信仰,到不如说他们是出于求生的需要。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嘉庆年间直隶束鹿县的一支弘阳教,只收妇女,尤其是吸收寡妇入教,教徒的主要活动除了烧香诵经,就是替人治病,该教规定每月聚会两次,诵经拜佛的内容无非是劝人行善一类,教徒上香上供,也要“随愿奉献钱文”[10]。
这支弘阳教吸引人入教的手法也是看准了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在封建中国,一个妇女如果死去丈夫,生活就会遇到严重的困难,还会带来种种麻烦,弘阳教吸引夫故无嗣的妇女入教,对于这些身处绝境的妇女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而对于这些妇女来讲不仅是精神上的安慰,入教之后,可以通过传徒,做会挣钱,有一定的收入,使这些穷苦无着的妇女,生活上得到一定的保障,因此入教的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