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

公共与私密的交叠:台湾学术网路空间结构的理论初探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1-10 10:08:26
,而更强化了彼此间制度上的藩篱(Castells,1989)。Harvey则认为城市里各地区相连的接缝地带,乃是一切行动公开的地方,在这些过渡的边缘地带,具有相当潜在的爆发力,若是为了防止在这些地区所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封闭这些城市中的交接边缘,则各种差异将无法互动。

(四)网路空间的区位生态紧张

从这个空间区隔的观点,网路空间被使用者划分为一个一个相互区隔的站、板或谈话室(Chat room),将各种族群、使用型态的使用者区分在不同的区域中,然而这种区分没有实体空间的障碍,没有强制性的,一般而言,几乎没有进入的门槛,这固然容易让各种差异在网路上遭逢、有助不同阶层、族群间的对话。但也更容易引起不同族群间的紧张关系。

人文区位学在讨论地理区的交接时,提出了「区位生态紧张」的(ecotone)的观点,亦即:在一个生态环境中,不同生活社区之间存在著一块过渡地带,在这个交界地带各种生物族类或种族间,常会有激动或紧张的情势,在这种生态紧张的地区研究发现,可以观察最大族群的动物族群极复杂的互动关系,就像一片树林与草地的交界处,比单一树林或是草原有更多的生态互动(杨懋春,1983)。

五、网路中公共与私密的想像(代结论)

不断创新的资讯和电讯传播科技,提高了媒体内容的丰富性,增加了媒体使用的互动性,也打破了传统社会空间中的地域感知和界线。特别是电脑网路空间结构,让人在内外公私之间,将「场所」和「空间」的公共性混淆了。

从空间文化的论述中,我们体认空间一种被社会权力再结构的产物,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区隔体现了社会权力的分布以及族群在空间上的隔离。网路空间所提供的形式,也绝非一个均质化的公共场域,而是反映了社会中多元异质的族群文化。但区位生态的紧张关系表现在网路上却呈现更高度的紧张状况:一方面网路特性赋予了弱势族群、小众文化聚合和团结的有利空间,让弱势族群得以在网路的主流文化中,联系同志情感、建立亲密的对话空间;一方面这样被塑造出来的私密空间却在网路上极容易被窥探和干扰,影响了原本私密的属性,实体社会中的「区位紧张关系」在区域隔阂形式较弱的网路讨论区,更容易发生不同网路社群间的紧张关系。

网路上的一般参与者以及各个讨论区、站台的管理人员,如何回应这样一种公私交叠的网路空间特性。这是本文希望透过进一步的网路田野调查来获知的。

从上述粗糙的思考中,本文也发现在网路空间的思考上,使用介面端的空间形式,包含个人电脑置放的场所,公共上线的地点,如「网路咖啡屋」、学校计算机中心甚至日益普及的笔记电脑、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都逐渐成为进入网路空间的「入口」,在网路空间迅速扩张,而电脑也从单纯的「计算工具」转为当代重要的「文化工具」时,对各种网路空间的「入口」进行各种空间情境上、文化上的研究甚至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本文认为将是极丰富的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在资讯社会的论述中,如何结合都市空间的规画与电讯网路的发展,以提高市民更高度的公共参与及多元文化的呈现相信是都市空间规画人员将面临的挑战。

再回到网路上,相对于主流媒体和公共空间,替代性的使用网路,可以形塑各种异质、另类的发言空间,然而当网路上的权力阶层化以另一种资本形式在累积、甚至扩大网路阶层鸿沟时,当个别的族群依其特定利益,划定网路空间范围时,除了使网路产生「网路公共领域的私有化」的隐忧之外,也将使网路再度面对发达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威胁。


1 同性恋讨论区「酷儿板」位在女性主义站(IP:140.114.98.108),queer板在十月间曾有一位异性恋者进入发言,另原本在该版的使用者极度不快,板主及其他使用者在屡劝不听及发言反制无效后,决定采取「砍信」的措施,但后续又引发「砍信」是否适当以及有没有进一步驱离措施(如将该注册「帐号」ID停权)。

2 小说家吉布森(Gibson)在Neuromancer「神经异魔」中描述Cyberspace:一种由遍布在个国家,数以百万的电脑使用者天所体验的「交感的幻觉」...从人类电脑系统中的资料库化约成的图像,无法想像的复杂,串连了心灵以及星罗棋布的资料在一个没有空间的场所...(Kellner, 1995)。

3 本书中文尚无翻译,国内小说家洪凌曾在其文章中提及该书,采用「神经异魔」的中文译名。

4 台湾学术网路上的政治讨论区,除了连线的政治版之外,随著国内政治生态的变迁,已经分别有民进党、国民党、新党、建国党、无党籍政治支持者专属的讨论区。



参考书目

王志弘 编译

1995 公共空间的私人用途、观看城市、社会运动与资讯城市,空间与社会理论翻译文选,台北。

唐维敏

1994 破媒体时代-科技与文化的思考,当代,106:28-43

夏铸九

1994a (重)建构公共空间-理论的反省,《台湾社会学研究季刊》16:21-54

夏铸九、王志弘 编译

1994 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

殷宝宁

1994 一个女性主义公共领域的出现,宣读于:「女性与新闻传播研讨会」,台北: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主办,1994年。

陈弘儒

1996 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6,046.88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