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自主创新,近年来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工业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的压力,面对汹涌澎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使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制造、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芯片、超级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成果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想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要继续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吸收、掌握、转化和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决定了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这种结合可体现在:制造企业与高校、研究单位的结合,制造企业与用户的结合,制造工艺创新与制造装备创新的结合,以及制造企业间的结合等诸方面。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建立各种技术联盟的行动也正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深化发展。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国际上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1976~1980年日本通产省组织6家电子企业和大学、研究所联合攻关当时最先进的1微米集成电路成套生产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参加攻关的6家公司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日本政府创新了管理机制,把技术创新过程分为联合攻关、突破共性技术和各企业利用这些技术各自独立开发产品两个阶段,并提出突破的共性技术成果共享,但各自开发的新产品照常在市场中竞争。为竞争对手进行联合创新,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企业是创新的最终得益者,参与合作的企业必须投入资金、研发人员和研究条件,政府只给予部分经费补贴和公共政策支持。三是联合攻关联盟在目标任务完成后即行解散,不一定是永久性的联盟。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第二,要高度重视创新方法和手段的培育。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的突破是科技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是为世界科技史所一再证明了的。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大约有60~70%是由于科学观念、思路、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而取得的。科学思维的创新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前提,是创新的灵魂;科学方法的创新是取得创新突破和实现的途径;技术装备的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实现发明创造必要的手段和保证。当前,科技创新能力与方法的培育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并正在制定行动计划,希望机械科技工作者高度关注。我们不仅要着力提升创新科学思维,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要善于把创新科学思维转变成创新的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仪器与装备,解决好我国高档制造装备和科学仪器发展滞后、90%依赖进口的瓶颈。
第三,要创造国际著名制造品牌。著名品牌是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服务文化创新的集成,是企业及其制造产品的品质、信誉和价值的集中反映。中国不仅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制造业,还应拥有世界一流的企业、世界一流的产品,而且要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品牌。要着力推进从原始设备制造(OEM)向原始设计制造(ODM)、进而向自主世界著名品牌的转变,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二)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发展为了人,而且发展也必须依靠人。要实现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求发展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原动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满足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制造业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先进设备,如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数控机床的应用,使人的工作性质从简单重复的体力操作为主,向知识、信息处理即智力劳动为主转变;工作范围拓宽,学科交叉,人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骤增;传统制造业的以个人分工和串行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着团队协同和并行生产方式为主转化;制造业顺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服务特征愈趋明显,每个员工和部门都要按照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而工作;现代制造强调在智力劳动中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通过制度、环境和文化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关于人才,我想强调两点:
第一,高度重视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