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解决方案机械制造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制造业的历史性跨越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1-11 13:49:23
叉融合。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将向拓展人类智能,向资源能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将更加关注人口健康、社会公平。人类将进一步探索利用空间、海洋和深部地球。全球化科技竞争与合作将更加广泛而深入,知识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发展。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人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欲”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大动力。当今世界,企业竞争、综合国力较量,都集中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各国都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过去300年,工业化、现代化仅惠及不足9亿人口。而21世纪前半叶,包括中国十几亿人口在内,全球将会有20~30亿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将为世界发展注入空前的动力与活力,也将对全球资源、能源提出新的需求,对我们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这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大变革、大事件,也是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全球大背景、大机遇,它将深刻改变21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大格局。人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创造新的制造和服务方式、生活与消费方式,创造和平和谐、开放合作、文明进步、共同繁荣的新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顺应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深刻认识我国国情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一是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达30年里实现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的GDP,1978年只有2165亿美元,2006年已达2.63万亿美元,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跨越2000美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132亿元,2006年增到3.93万亿元,一年新的增量就与10年前全年的财政收入相当。
  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大,而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水资源、石油、铁矿石、铜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8%、45%和26%;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承载力。
  二是人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素质不断提高。新成长和不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生力军,使中国的人力资源要素成本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随着教育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会进一步提高。
  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和提升,而教育培训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如有全球制造经验的工程师、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短缺,技工供求缺口较大,高级技工缺口更大,仅在珠三角地区,技工缺口已经达到40万人;在上海市,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 
  三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亟待优化 
  2001年至2006年,6年累计出口33542亿美元,进口29642亿美元,贸易顺差累计39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8240亿美元,进口11962亿美元,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和40%。 
  但我国贸易增长仍以数量增长为主,走的也是一条规模扩张之路,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难以为继。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造成人民币流动性过大,增加了升值压力,还不断面临贸易摩擦,增加了我国经济、金融和制造产业稳定性、安全性隐患。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促进自主创新的机制仍不完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职能基本转变,但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优化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营造公平公正、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保证数量充分、质量较高的科技和人才源头供给和培育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艰巨任务。
  上述国情,要求我国制造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三、树立新的发展观念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模式。我以为,中国制造业新的发展观念可归纳为: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绿色制造、服务增值、产业集聚、开放合作。 
  (一)自主创新
  在经历了几十年主要依赖国外先进技术、进口先进装备消化吸收求发展的历程之后,中国制造走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国际经验也是如此。如日本、韩国在二战之后,制造业也曾依靠引进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但当他们的制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其限制先进技术出口,贸易摩擦也此起彼伏。日本、韩国正是通过引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23,421.88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