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企业管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9:07:33
是贷款的盈利。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就不再步步紧跟,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利益相违背时,货币政策的传导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阻滞。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难以真正落实。



  3、中小金融机构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之外,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化中遇到的新问题。近两年来,信贷重新向国家银行集中,与此联系,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主要面对国家银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全面传导。另一方面,存款向大银行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缓慢,为防范流动性风险保持了较高的备付率,金融体系的货币派生能力受到抑制。



  4、在转轨过程中,计划手段和市场工具共同作用,增多了传导环节,加大了磨擦系数,增强了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性。货币政策通常存在6—9个月的时滞,但1998年的货币政策运行1年多后,其作用仍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这救险是货币政策的效应时滞已延长。



  5、分业管理使货币政策成为央行的独角戏,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上的资金调控与货币政策缺乏有机联系。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直接融资不畅和货币市场发育不正常,使货币政策失去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传导媒体,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 资金需求结构与资金供给结构严重不对称,直接紧缩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来源,导致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企业”环节上传导的不充分。这是金融体制性萎缩所带来的结果。



  1981到1996年,非国有经济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29.9%,高于同期国有经济的年均20%的增长率。而非国有企业在97、98年投资增长率低于同期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率0.4和11.6%,仅为8.6%和8%。其中短期原因在预期,中长期原因在体制,在于资金需求结构与资金供给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问题。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只有30%,但能在体制内得到70%的信贷资金的支持,降息并不能满足其“投资饥渴症”,国有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的亏损,盈亏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非国有经济对GDP的贡献达70%,却只能主要在体制外得到尚未合法的资金,降息并不能提供它们急需的资金,这种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不对称,使得货币政策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



  (三) 在“金融机构—企业或居民”的环节上,资金成为一种商品,受有效需求制约,央行想增加货币供应量受市场的限制,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实体经济对信贷的关系由主动的吸纳型变成被动的央行驱动型。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也是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因素。由于对经济悲观的预期心理,居民和企业对货币政策所发出的信号缺乏敏感度:(1)大量的普遍的下岗和失业,使公众对支出的预期(包括购买住房、社会保险支出、教育支出等)增加和收入的预期下降,强化了对经济形势发展的悲观看法,增加了货币储存行为,减少了投资和消费,使投资和消费需求均不足,也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进一步加强了价格的下降。这也是一种体制性的原因。(2)企业经营困难,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因此其对货币政策的变化表现为不反映,或不正常反映。随着央行连续7次下调利率,企业投资的直接成本的确明显降低,负担大为减轻,但由于产品销售不畅,企业价格竞争激烈,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的利润十分微薄,加上企业各种负担仍然沉重,造成社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投资收益明显减少。在企业对未来投资收益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即便利率进一步下调,银行愿意贷款,也未必能刺激企业的投资意愿。因此,在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过剩,新的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尚未形成,投资找不到好项目和投资热点的情况下,各经济主体对信贷的关系由主动的吸纳型变成了被动的中央银行驱动型,这种“被动性”,无疑会给货币政策的传导带来一定的阻滞。



  另外,微观运行机制未有改善,企业负债率过高,“三角债”又长期困扰,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使银行信贷投入风险增长,阻碍信贷资金增量的投入。银企之间、企业之间过度的债权债务不能到期清偿,形成货币减慢的乘数效应,使货币流通速度大大下降,这是一种体制性的流通速度下降。



  四、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建议



  笔者认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可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和扩大银行信贷的关系。改革中政策安排要有辩证法。什么事情都要从两方面考虑,如只强调一方面,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防范金融风险,完全正确,但只考虑这一条,就把金融机构管理死了,约束与激励需要对称。其实,金融风险直接源于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但更重要原因是贷款的效益太差。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停止贷款是消极对策,还是需要从提高贷款效益角度,在金融资产动态运动中来进行。金融机构整顿,完全正确,但关后门、歪门同时,还要开正门,否则,经济发展会受影响。



  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探索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新渠道。利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贷款,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外汇占款减少,政策性银行贷款减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增量占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此时,央行应增加对中小银行的再贷款额度,在保证本息归还前提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拉动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开发新的交易工具,允许承兑贴现票据、CD、大型企业债券进入市场吞吐。为缩短货币政策传导的时间,人总行可否授权省会中支在一定金融机构和期限的范围内对辖内金融机构进行再贷款融资?发展商业票据再贴现,促使商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替换银行信用,减轻货币不足时对货币政策的压力。



  扩大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按央行的设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取消对利率变动的行政性限制。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



  改进窗口指导的方法,加大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市场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央行分支行不仅需要搞好金融监管,也有责任为促进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贡献。就央行的支分行看,现在一种倾向,即只考虑金融监管,而忽略了金融服务问题。现在需要进一步从法规上明确分行和省会中支行在执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和权责。



  加快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融资体制;自主决策、行为规范、责权利统一的多元投资主体体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市场有效约束的融资体系;自主经营、自律性强的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以间接方式为主、覆盖全社会投资融资活动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将是政企关系,应将政府管理社会投融资的职能与政府直接投资职能分开,强化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投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投资无人负责的问题。



  创造条件,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逐步改造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1994年是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第一年,当时我提出转化过程两个阶段的看法,一是国家专业银行走向国有独资银行,第二步将是走向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1994年第7期《金融研究》)第一阶段经过了7-8年,下一步就应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考虑其如何走向股份制银行。



  改变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充当独角戏的局面。分业管理,使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受到局限。为此,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提高整体监管水平。一是建立定期磋商制度,及时界定交叉业务的监管责任,解决分业监管中的政策协调问题,二是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制度;三是要联合组成专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5,125.00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