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制度缺陷”分析
首先,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途径和范围有限。加入WTO后,外国金融公司允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的持股比例会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并且会有一个最高持股比例的规定。因此,外国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进入,并且无法取得绝对控股权。 其次,中国对资本市场的开放将有一个缓冲期,所以,不会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打击。
从根本上讲,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影响,不是因为对方的实力、规模、技术等,而是因为我们现行规则和制度的缺陷,以及造成这种缺陷的观念和理念。因此,如果要说入世带来的冲击,首先就是对观念和理念的冲击。境外机构中无论是投资银行家还是基金经理,都是站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评估项目和选择投资方向的,他们有丰富的避险经验和完备的制度保障。而目前国内投资者由于投资渠道单一,几乎都别无选择地进入了A股市场,于是,出现了“壳”成为稀缺资源、亏损企业股价上涨等市场扭曲现象。在股票一级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些主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也在利益驱动下刻意包装,将那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推荐上市,导致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下降。入世后,这些不规矩的“游戏”无疑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主要参考文献:
李扬、何德旭,1999:《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2000:《透过历史的表象——中国改革2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上海远东出版社。
李剑阁,2001:《站在市场化改革边沿》,上海远东出版社。
贺晓东,2000:《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哈尔滨出版社。
韩志国,2001:《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经济导刊》第2期。
李扬、王国刚,1998:《资本市场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米什金,1998:《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华通讯社,2001:《中国证券报》,7月—10月。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