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工作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邓小平同志全局
全局财政思想,是小平同志一以贯之的思想,它融会贯通于小平同志财政经济思想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部门全局观念淡薄的今天,在中央决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振兴财政”的时刻,我们重温小平同志的这些教诲,倍感亲切。我们确信,只要全党上下、全国上下领会小平同志全局财政思想,树立全局财政观念,并根据这一精神办事,舍小我,为大我,一切“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主导”,那么,强国富民、“振兴财政”,当然是指日可待。
一、全局财政思想是小平同志一以贯之的思想
小平同志对财政经济问题十分重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共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邓小平在繁重的军旅生活中,就十分重视并亲自过问财政经济工作,这在当时各抗日根据地是罕见的。他依据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军事战线的现实,提出“百倍地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应该是今后始终贯彻的方向”,并强调对财经工作必须从大局着眼,有全局观念。他主张,正确的财政负担政策,必须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必须实行“钱多多出,钱少少出”的“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配合”的原则,既照顾人民的负担能力,又照顾抗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负担办法适合于奖励发展生产的需要。
解放战争时期,与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取得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胜利相媲美,邓小平成功地运用财政经济政策巩固了新生的根据地。他提出:“我们的财政要有很明确的政策,很正当的办法,光靠印票子不行。有了统一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加上华北的帮助,问题就可以解决”。为此,他把政策的着眼点放在战争供应和人民生计上面,抓住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事关新解放区成败的全局问题,注意保护工商业,原封不动地接管好城市,从而避免了“左”的错误对新解放区的冲击,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为人民军队在国民党统治区站稳脚根和胜利进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大西南的日子里,如何解决西南地区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经济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稳定。为此,小平同志遵照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强调要从国防、政治等战略高度来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他主张,对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制定一套适合少数民族实际情况的政策,要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民族经济。小平同志的这些主张,为我党始终把少数民族问题看作为政治大局来抓,通过国家财政增大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的力度开了一个好头。
1953年8月,小平同志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主持全国财政工作。他上任伊始,就要求财政部门要看大事,要有战略全局观念。他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战略问题,“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只要把战略问题和全局问题摆开来,就可以得到解决”。建国以来,我们的财政工作出了一些问题,就是因为“常常没有从大的方面出发,没有把战略问题交待清楚”。为此,小平同志向全党特别是财政系统郑重提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涉及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因而“大道理与小道理必须弄清楚”。一方面,全体和局部缺一不可,全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如果只有全体,没有局部,则全体也就不成其全体了。另一方面,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以什么为主导呢?“如果把局部、地方、因地制宜作主导,那就要犯原则错误。一定要以中央、全体、集中统一作为主导。……如果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地方应服从中央,局部应服从全体,因地制宜应服从集中统一。不如此,就会发生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
1956年,小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积极为党的“八大”确定的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的这个大局而奔走,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1962年的“调整”,更凝结着小平总书记的心血。他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要抓吃、穿、用的问题,……第二要抓基础工业……第三要抓国防尖端技术……这就是我们的纲”。
1975年,小平同志复出,大胆抓整顿,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错误路线,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主持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全新事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所有这些充分表现出小平同志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的作风与传统。在财政问题上,他的全局财政思想更加成熟。小平同志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不能否定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他说:“现在一提就是中央集中过多下放大少,没有考虑该集中的必须集中的问题。中央必须保证某些集中”。“中央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额的资金,好多应该办的地方无力办的大事情,就办不了,一些关键性的只能由中央投资的项目会受到影响”。为此,小平同志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必须以大局为重,维护中央的权威,并严厉批评“中央的话不听,国务院的话不听”、“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等无政府的行为。小平同志还表示:“对于不听中央、国务院的话的,处理要坚决,可以先打招呼,不行就调人换头头”。
二、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国家的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这句话,说明国家预算决不只是简单的收支计划,而是通过收支反映整个国家的政策,从而成为新中国编制预算、进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1953年8月,小平同志兼任财政部长后,即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财政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根据他自己对财政的理解和建国以来财政工作的总结,提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因此财政工作,一定要有财有政,切不可“有财无政”,要懂得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数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
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正确地概括了财政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把握国家财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增强统一财政、振兴财政的自觉性是有积极意义的。对此,我们应该着重把握如下几点:
1.运用财政手段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财政是生产方式的一个要素,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财政的首要目标就是巩固自己的生产方式。由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就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多种经济长期共存成为国策。在多种所有制存在的前提下,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与否,就成为社会主义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因此,财政体现国家政策的最根本标志就是为巩固自己的生产方式,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服务。
小平同志1954年讲的财政集中体现国家政策,主要表现在财政工作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必需的资金。现在,客观条件已与50年代大不相同,但小平同志关于财政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论断仍有生命力。也就是说,财政工作的全局仍然是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仍然要为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服务。当前,国有企业亏损面比较大。这种状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已处于不平等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