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物流管理

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3:33:31
和仓储式超市外,取消一切限制。 实际上,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中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已着手进行国有资本退出流通业领域的试点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迄今为止,中国共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56家,实际吸收外资30多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所有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吸收外资金额的0.1%和1%。“麦肯锡”甚至做出了这样的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将由国家级零售“大腕”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商手中。尽管很多人对这个预言不以为然,但随着流通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加入世贸的承诺逐条兑现,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流通业却是大势所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再重要,相反,外商的进入,市场的逐步成熟,更加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整体向上的水平提高,而本来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也更加有效地呈现出来,因此应出台相应的流通业政策,使之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要强调完成“第三个转变”。流通领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利税、在GDP当中所占比重,为经济增长指数“贡献”百分点之外,更在于从整体上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和运行节奏。如果流通领域长期滞后,流通效能始终低下,必然加剧流通不畅、周转缓慢的局面,导致第一、第二产业销售困难、资金拖欠、银行坏帐和企业之间的信任、信用危机,降低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效益。为此,需要从中国流通效能不高、资本周转缓慢,商品流通不畅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第三个转变”的历史性任务。这就是:中国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完成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资本周转和流通速度为核心,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个转变”。
    借助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突出强调“第三个转变”,是从中国的实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绝非画蛇添足,也不是对“两个转变”的简单重复。时至今日,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地区无不叫喊“资本不足”、“资金短缺”,但同时又放任经济节奏的缓慢、迟滞, 任凭已经投入的巨额资本沉淀、休眠、凝固或隐性闲置。现在看来,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表面上的“到处缺钱”,而是循环太慢,缺少“动感”,几个钱不顶一个钱。
  因此,在新时期,宏观经济政策要点中补充一个思路,就是突出强调“第三个转变”,政策设计要有利于工商企业从周转、流通效能“找钱”,“向节奏要效益”,唤醒、激活已经投入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不是继续无节制地增加投入;即使需要投入,也必须首先选择有希望“四两拨千斤”、激活原有资本、令其加快周转的商业领域和环节。否则,再充裕的资本也填不满节奏放慢带来的无底洞。1
  2、将减少耽搁与停顿、提高流通效能和流通现代化的进程精确化、数量化,以全社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全社会流通费用率和全社会产品库存率为核心,建立“第三个转变”和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分析、发布。
  为此,理论界和政策研究机构要系统跟踪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并将分析结果纳入国民经济运行质量评价体系;要提出并细化加快周转的分阶段目标,为工商企业加快周转提供督促指导和政策援助;评价企业经营是否改善,要突出其资本周转速度、库存状态、流通费用率是否有所改进;要恢复、细化全社会工商企业( 而不止是国有企业)动态性统计指标。确认上述理论观点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即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仅仅出台财政、货币、产业等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该更多地出台有利于发挥流通业调整产业结构作用的政策。而这样的政策成本极低,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
  加快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目前,以产权改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现代化进程已经全面启动。流通现代化的普遍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凭借流通创新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针对这一最新动向,有关流通现代化的研究活动也已经全面展开,但大都局限于一般化的定性分析。因此,进行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属于弥补缺陷、填补空白的定量式、精确化、动态化的跟踪分析。这项研究将建立分析框架,筛选出一组或多组评价指标,对中国流通现代化的状态、程度和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同国外的差距等等,进行准确的量化比较和分析监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项研究的最大特点将是精确、可靠、实用,在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避免以往的各种盲目性和种种失误。因而,对于宏观决策和微观咨询都将具有重要价值。1
  3、第一、第二产业要积极参与流通创新。
  促进流通创新不应当仅仅限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更要积极参与。目前,许多人把流通创新和流通现代化仅仅看作是流通主管部门和流通企业的事情,这个误解亟待加以澄清和纠正。因为,以生产者为中心,以短缺和卖方市场为基础,中国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纵向切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纵向管理体制如今已经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发展一、二、三大产业和强化产供销横向联系的要求南辕北辙,特别是从计划经济纵向归口管理角度所形成的“农口”、“工口”和“商口”的界限已经不复存在,“农口”、“工口”埋头生产不问销路,产供销相互脱节,“工业报喜、商业报忧,产品积压、财政虚收”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因此,在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过程中,要避免割裂其内在的横向联系,要从更为广阔的宏观范围和视角考虑问题,应当引导第一、第二产业的广泛参与,否则不利于从根本上排除由部门分割造成的流通阻隔,特别是不利于解决第一、第二产业销售困难、库存积压、周转缓慢的问题。
  与此相类似,要正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不可只重视城市而忽视农村,只重视东部而忽视中西部。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消费人口的67%,城乡居民消费总量中一半左右是农民消费,因而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而迄今为止,促进流通创新,很少考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为此,要重视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培育和建立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零售业态,强化信息技术的利用,打破城乡阻隔,逐步构建全国的商品畅销体系,形成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城市与农村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其中,尤其要注重培育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产品购销组织,发挥“三农”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作用。
  4、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当是流通创新或流通现代化的动力和基础,不应被遗忘或淡化。
  流通创新或流通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是动力和基础。道理很简单,这些企业是流通创新的主体,同这一进程有着最为密切、不容含糊的经济利益关系。只有产权制度清晰、经济利益前景明确,才可能调动这些企业在流通创新进程中的积极性,而流通现代化也才有切实可靠的动力和后劲。
  目前,社会各界在谈论流通现代化时,大多限于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等具体问题,明显存在忽视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一要害问题的倾向。而在产权改革被搁置的场合,流通现代化实际上将被釜底抽薪。
  5、要积极培育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型商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实行流通领域资源重组,多元化培育现代大制造商、大批发商和大零售商,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7,031.25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