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无处不在 经济日益融合
杨宜勇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指导团顾问。目前主要从事有关宏观经济、工程咨询、人口与就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 发、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杨宜勇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对吸引外资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跨国公司在母国或者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相对饱和,会把其一些生产、研究机构外移,以追求得成本最低和利益最大化。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相继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我国也是如此,所以对跨国企业的投资是有吸引力的。
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和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已经成立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而且印度对外资的吸引力似乎比我国还大。针对此说法,杨教授认为,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都有比较好的市场潜力,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市场巨大,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两个国家都有足够的纵横空间。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目前我国政策稳定,还拥有巨大的劳动力、劳动力素质也相对比较高。在过去5年,我国有270亿美元的外资直接投资,平均每年有250亿美元投资中国,我们现在不是单纯地吸引外资的问题,而是稳定外资投资的问题。需要注意引导投资方向,提高投资质量。
印度在国际上也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比如语言,英语是可算是其母语之一。市场比较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比较大。有人惊呼,说日本有从中国撤资转到印度的迹象,是我国对外资吸引力下降的表现。其实这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众所周知的民族感情因素,二是社会制度来理解,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印度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市场对接可能会顺一点。
但是单纯地依靠出让市场吸引外资到底好不好呢?杨宜勇的观点是:改革开放27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市场可以换来一定的技术,但是用市场绝对换不来核心技术,所以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就是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过去很多“三来一补”主要靠贴牌,我们也换取了一定的国际市场的份额,但是我们也引来了很多的贸易摩擦。贴牌我们只能挣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环境污染和一些职业伤害,贴牌的受益者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利润,主要是商品输入国的国民的福利。比如说美国生产一双耐克鞋,本土生产的要100美元,而中国生产的耐克鞋在美国只卖28美元,而这些皮革处理的污水却留在了中国。比如说鞋的黏合剂,好多苯污染了我们的空气。所以说,没有核心技术就不可能提升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不可能提升我们在国际分工中间的地位,没有核心技术就永远受制于人,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没有核心技术肯定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加大自主创新就是要提高中国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是要提高中国加入WTO以后各方面的能力建设。中国目前可能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自主创新的技术和制度创新同等重要。
自主技术创新需要的就是人才。
人才有四种:第一种是能够感觉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创业型人才;第二种是能将各种成功可能变成规实的经营管理型人才;第三种是能开发出新产品的技术型人才:第四种是能做出产品的技艺型或技能型人才。这四种人才的当量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因此所采用的吸引方式也应不同。后两种属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可采用传统用人方式,前两种则属现代意义上的人才,应在用人制度的设计上有所创新。
从经济角度判断人才的定义是很多元的。按现在的市场标准,人才属于稀缺资源,创新能力强,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很多企业有这样的说法,即20%的员工创造了 80%的财富。这20%的人就属于现代意义上人才,市场会给他们一个市场价格。
加入WT0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人才流失问题。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资开放的广度与深度都会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来中国投资。跨国公司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提高竞争力,将遵循人才本地化原则,不遗余力地抢夺中国国有企业乃至民营企业的优秀人才,从而使国内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跨国公司的人才战略也有一个逐步调整的问题:从刚开始进入中国时,他们会派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过来,目前他们在积极实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策略。本地人的人脉关系、社会关系,文化背景对开拓市场都非常有利,虽然他们对国际惯例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要差一点。
跨国企业实力雄厚,刚进入一个市场时并不急于赚钱,他们在进行业务拓展,市场开拓之初,可以用很高的薪酬吸引人才。在这方面,国内企业确实处于劣势。
跨国公司参与人才的竞争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杨宜勇认应该以平常心态和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跨国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确实对本国企业人才流失,但是这个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一些本国企业的人才到跨国公司去学习、锻炼一段时间,他们有创业的冲动,自己开始创业,这反倒是为我们培养了人才。另外我们过去出国留学的人员现在正逐渐地回来,这也是我们优秀的储备人才。因为国外及外国企业的天花板效应,这些人正逐步地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真正的人才是没有国界的,反倒是劳工更需要祖国的。所以对人才的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既要关心人才问题,也要关心劳工问题,增强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我们也出现了不少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广泛竞争。对于实现跨文化的人才管理,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