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会计理论

“有限理性”理论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0:35:31
────┼────┤
  │        │  公司数 │  6  │  21  │  27  │ 104  │
  │10%≤ROE<11%  │      │    │    │    │    │
  │        │所占比例(%) │  3  │  7  │  8  │  18  │
  │        │  公司数 │  4  │  8  │  11  │  9  │
  │6%≤ROE<7%   │      │    │    │    │    │
  │        │所占比例(%) │  2  │  3  │  3  │  2  │
  └────────┴──────┴────┴────┴────┴────┘
  ┌───────────────┬────┬────┬────┬───┐
  │     年份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
  │     年末公司数     │ 735  │ 768  │ 998  │ 1144 │
  ├────────┬──────┼────┼────┼────┼───┤
  │        │  公司数 │ 205  │ 187  │ 136  │ 86 │
  │10%≤ROE<11%  │      │    │    │    │   │
  │        │所占比例(%) │  28  │  24  │  14  │ 8  │
  │        │  公司数 │  12  │  36  │  98  │ 147 │
  │6%≤ROE<7%   │      │    │    │    │   │
  │        │所占比例(%) │  2  │  5  │  10  │ 13 │
  └────────┴──────┴────┴────┴────┴───┘
  ┌───────────────┬───┬───┐
  │     年份         │ 2001 │ 2002 │
  ├───────────────┼───┼───┤
  │     年末公司数     │ 1202 │ 1278 │
  ├────────┬──────┼───┼───┤
  │        │  公司数 │ 49 │ 63 │
  │10%≤ROE<11%  │      │   │   │
  │        │所占比例(%) │ 4  │ 5  │
  │        │  公司数 │ 148 │ 158 │
  │6%≤ROE<7%   │      │   │   │
  │        │所占比例(%) │ 12 │ 12 │
  └────────┴──────┴───┴───┘

  从表2可以看到,1993年到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有向10%集中的趋势,特别是1996年、1997年、1998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的正向领域的频率分布绝对的集中,远大于10%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布极少。1999年和2000年,上市公司的ROE分布不同于前几年,出现了“双峰”现象,10%≤ROE<11%和6%≤ROE<7%两个区间的上市公司比较集中。在这两年中,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由10%向6%转变。2001年和2002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频率的分布比前几年又出现了显著变化,在这两年之内,10%高峰的现象已经消失,主要集中在6%区间。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随着证监会配股条件的改变,上市公司的ROE也随之改变,呈现相同的变化。在没有充分证据反证的情况下,可以有理由相信,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为了满足证监会的配股条件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是证监会的配股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市场信心,从而导致市场对配股行为几乎普遍“用脚投票”,直接使那些急需资金、规范运作的公司也深受其害,整个配股市场不断边缘化。

  (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业绩评价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的起点和基础,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指标。而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指标,由于受到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体系中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弹性的影响,容易受到公司经营者的操纵。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是“逐利的理性经济人”,作为受托者的公司经营者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对外提供信息的行为主要取决于该种行为所提供的信息的经济后果,即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他总是会向外提供对其自身更有利的信息。由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利益往往与公司业绩挂钩,而业绩的衡量标准又是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指标;再加上对上市公司实行特别处理、暂停股票交易及中止股票交易的规定也是以财务指标作为依据。当企业的此类“结果”受到特别关注,而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不被看重时,在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压力下,反映最终“结果”状态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因此,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业绩不佳、濒临亏损边缘或有业绩滑坡迹象时,上市公司的经营者除了千方百计改善生产经营外,还会在“结果理性”的驱使下,尽可能地采取多计收益或少计费用等方法调节盈余,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取悦于评价者。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除了其自身的原因外,公司上市资格准人制度、配股条件、业绩评价指标等的现行规定都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因此,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不仅要从公司本身着手,还应该致力于外部的诱因分析,从而改变以往只重视考察其“结果”状况而不考察形成结果的程序或过程的做法。

  三、着眼于“程序理性”,从制度上防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其关键在于监管部门和评价者过度注重“结果理性”,上市公司经营者在“结果理性”的驱使下,为达到某一结果而不惜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因此,解决这一诱因的关键在于变“结果理性”为“程序理性”,从制度上防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一)实施科学严谨的上市资格准入制度

  之所以要确立公司上市资格的准人制度,就是要使优质公司上市并保持其长远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效地增强和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在核准制下,只要公司符合政府制定的标准,就可以申请上市,这很容易诱使公司为达到某一要求而粉饰业绩。而在注册制下,更注重的是对上市公司的事后监督,强调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由于没有严格的审核条件,公司没有必要为了满足某一条件而牺牲公司的长期发展,因而消除了公司粉饰业绩的诱因,更有利于公司安排其长远发展。但由于注册制对市场参与主体、监管主体的综合素质及法制环境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宜推行上市保荐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券商业务不再是单纯地将股票承销出去那么简单,而是要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包括上市辅导责任、发行上市指导责任、公司上市后的持续责任等,通过责任约束保荐人,通过保荐人优选上市企业。这种制度将有利于更多更优质的企业发行上市,并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其经营业绩的持续稳定提供相应保障,从而更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上市公司本身而言,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证监会应作出决定,取消剥离与模拟。如果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缔剥离与模拟,证监会也应当对剥离与模拟做出严格限制。对于进行过重大剥离与模拟的企业,如果其经营业绩的连续性和可比性遭到破坏,应经过3至5年的时间重新检验其业绩的稳定性,符合条件后再核准上市。

  (二)全面建立上市公司配股条件

  一是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1,187.50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