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用评级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辩证认识与透视
信用评级发挥着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固有功能
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贷款人与借款之间。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利益上独立 于借贷双方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之固有功能,也是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目标。因为,借 款人要比贷款人更为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因此可以选择披露有利于自己的信息。由于潜在的贷款人清楚借款人有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信息,因此,即使低风险的借款人也很 难使得贷款人相信他不会违约。如果没有某种途径来可靠地传递相关信息,那么将有可 能导致市场失效,即有价值的投资不能获得融资。当信用评级机构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 间充当中介角色时,能使贷款人在作出贷或不贷、以何种条件提供贷款的决策时,获得 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详尽调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等信用信息和未来前景,从而减轻信息的 不对称。可见,信用评级的本质就是专业信用评估人员根据搜寻的财务和非财务的客观 信息,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拟定评级标准对评估客体偿债风险作出判断,为信用供给 者提供中介判断信息,在解决贷款人与借款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中介角色十分明显。
信用评级与企业会计信息的辩证关系
(一)企业信用评级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提供定量分析的客观基础
信用评级具有传统经济评价的某些共性:都以企业财务信息为主要基础,结合统计信 息、经济环境、经济发展周期和行业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专业与专家分析,静 态与动态分析,历史、现实与未来分析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其对会计信息的客观依赖 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会计信息的历史性依据。如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判断,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付账款清付率、现金流动比率等指标,结合行业政策、市场竞争能力、管理者信用态度和过去的偿债信用状况进行综合判定。
二是会计信息即时性基础。即把握、收集动态变化的瞬间会计信息,判断评级对象资 信状况的变化和变更,尤其对评级对象发生的重大投资、筹资、分配决策,或重大风险 、重大损失等会计信息的变化,必须随时调整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
三是会计信息真实性基础。会计信息的失真或缺陷,必然影响着信用评级的客观判断 ,假信息必然会得出假结论。评级人员必须对评级对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局 限性作出正确判断。
四是以现金流量作为评价的核心基础。现金流转是所有评级对象的血脉,也必然是信 用评级机构评价评级对象偿债能力、信用状况的核心内容。评级对象必须如实提供有关 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各项信息,包括在未来产生正额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偿还债务和派发 股利的能力;造成报告中净现金流量差异的原因;现金和非现金投资、筹资活动对公司 状况的影响等,以全面客观公正评价评级对象。
(二)企业信用评级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局限——误导主观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信用评级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决定了信用评级人员必须充分考虑以下有关会计信息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会计信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和可变动性。一方面,作为计 量单位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波动性的属性,即由于物价指数的变动而引起的币值上升 或下降;另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隐含着会计信息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变动性及企业价值 的不确定性。因而要求评级人员对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必须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对发展 前景作出预测。
二是申请委托信用评级的对象都是单一独立的法人个体,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般不足 以说明其在经济部门中或整个经济领域中的地位。这就要求评级人员应将单一主体的会 计信息与部门、行业、整个地区中同类单位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才能作出客观的判断评价。如某评级对象产成品销售率为80%,从其自身而言已较上年的60%有较大改善和提 高,但放于整个制造行业中比较,则比该行业平均95%的水平仍差之较远。
三是按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编制而成的会计信息,相当部分是近似计量的结果,如累 计折旧、坏账(呆账)准备金及费用分摊等数据,仅仅是估计数,不同的会计方法直接影 响企业损益和现金流量等的计量结果。同时,实际工作中这种会计估计属性往往又成为 某些评级对象人为调整的理由,成为损益和税务支出的调节器。所以,调查、核实、正 确判断和必要调整会计估计信息成为信用评级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是会计信息主要是一种历史记录信息,而信用评级的本质是对现状尤其是对未来作 出的评判和预测。这就要求在信用评级中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充分考虑历史信息的不变 性和客观现实的可变性(如货币价值的变动性、行业政策的变化性、经济环境的变动性 等因素)。
五是面临着诸多信息失真风险。会计信息不仅面临着信息制造加工中存在的诸如历史 信息、估计信息和计量基础不确定的客观影响,同时会计信用缺失更是困扰目前会计信 息市场的一个严峻课题。因为谁也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较大的危害性。对信用评级来说,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使定量分析失去了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影响着评级的主观判断和评级的公信力。去伪存真,保证评级质量,是信 用评级的一项重大课题。
信用评级实践透视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一)基础性会计信息失真方面
1.法人治理基础信息失真。法人治理基础失真是目前信用评级基础性信息失真风险的 一个主要方面。经理(厂长)会计、权力分配收益会计、多本账阴阳会计及会计部门形式 上独立但实质上不独立等均出自于法人治理基础失真。建立和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 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也是现代企业按市场规则处理、加工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但是 实际情况是,为数不少的评级客体未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已建立起的法人治理结构也 往往是形式重于实质,有的甚至根本就是假治理结构。如有的根本就是为了在工商登记 注册方便而编造的纸上法人治理,企业实际运作与注册材料所描述的根本不同。
2.国家监管基础信息失真。客观地说,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机关官僚作风尚未根本改 变,缺乏市场服务意识和必要的专业素质,有的甚至丧失必要的职业道德和应履行的监 管职能,结果是国际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在我国往往适得其反。如工商年检中 虽然规定有企业必须提供年度财务报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仅仅是将其作为一 种必报材料,侧重的是资料的完整性审核而非真实性审核,尤其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 断缺乏足够的程序和专业保证,所以实际上很难达监管目的。同样如发票市场的混乱、 偷税漏税查而不绝、统计数据的失实等现象均与国家监管不力有直接关联。
3.信息制造基础失真。会计信息处理、加工、计量等制造基础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 的关键性源头。因为,一方面,无论是法人治理基础失真,还是国家监管基础失真,都 与制造基础失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信息处理程序的变动,或计量方法的变更,或加 工期间的迁移等都可以制造出所需要的主观信息来,如有的通过对存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