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

面具与人格认同──网路的人际关系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1-10 10:08:32
的网路沈迷症候群,亦即个人完全忽略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整天逃遁到网路上。这样的现象可说是id的实体化(id-entity),使用者将所有的身分认同放置在网路的身分上,藉此逃避真实世界生活的压力,就如同宁愿停留在梦幻当中,不愿醒来的人一样。其结果是,个人藉著化名的掩护,企图完全脱离真实世界这个首要现实对个人的强制性,一心一意追求网路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满足,或是想要藉著电脑网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断地更换id(也就是身分)与游走在不同的舞台之间,来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来时所蕴含的社会责任。

然而,虚拟社群再怎么具有实效,终究只是现实的模拟,是社会关系的补充,而非替代。原本用来克服现实环境限制,拓展个人人际关系范围的网路世界,一旦取代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将使得个人失去学习适应的机会。用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来说,这就是本我(id)享乐原则的高度发扬,拒绝了超我(superego)背后社会压力的约制。这种情况下的自我(ego)也无须根据现实原则来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因而形塑出扭曲的人格认同。

隔著面具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可以放心地探索人格中一些连自己也会感到惊讶的面向、体会真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在网路上我们所呈现的自我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使我们能够比较抽离地观照自己的诸多面貌。这种经由差异对比而产生的自我认识,正是人格认同的基本条件。此外,电脑网路让我们得以跨越地域的限制与远方的人们交往,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少数族群,更能够因此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情感上相互支持与交换有用的讯息。

由此可见,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同时具有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特质。一方面,就如同在现代社会中一样,网路人际关系是以个人间局部人格的接触为主,这种个人流动多变的自我认同,甚至还更接近所谓的后现代状况;另一方面,就个别团体的内部来说,却是以兴趣的同质性为人际关系的基础,这就比较类似基于同质性而形成的传统社会,许多在现实社会中备受压抑的弱势族群,就经常藉著网路来相互支持和凝聚力量,因此成员可以自信地在归属的团体中建立自我认同。

尽管如此,网路上的人际关系仍然只是经由电脑这个媒体(media)中介(mediate)的人际关系,网路上的一个拥抱,永远不能代替真实世界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从虚拟社区回头观看真实世界,我们更能够发现,再多的表情符号,终究还是不等同于灿烂的笑容与深情的凝视。

经由电脑媒介的人际关系,除了是局部人格之间的接触以外,在感官上也是局部的。使用者无法以整个感官去感受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幻想与想像并不能填补这样的空缺,因此,这样的人际关系也缺乏面对面互动的那种此时此地的感觉。记得有一年年终的午夜,我在网路上与网友们一起倒数计时,迎接新年的到来,当然,你必然可以了解,那是多么乏味,甚至令人更强烈地感到空虚的体验。

我们都知道,许多原始部落的仪式都是带著面具的舞蹈。面具,使社会成员能够从日常生活的例行与凡俗中解脱出来;但更重要的是,透过狂舞所激发的亢奋,以及成员情绪间的相互感染,才能使得社会成员再次融入集体之中,再度活化自己与集体的认同,否则,面具反而可能变成人际关系的隔阂。

诚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所指出来的,社会必须定期地藉著仪式来激起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一体感。这之间的关键就在于共同参与仪式时,社会成员相互感染而进入的集体亢奋状态。所谓集体亢奋,并不是个孤立的个人个别拥有的感受,也不是幻想的交互感应而已,而是情绪与感觉的相互增强。也唯有这种经由亲身参与、在此时此地与他人共同拥有的一体感,才是社区、社群、乃至于社会的基础。这一点正是虚拟社区里的人际关系所欠缺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9,828.13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