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表 1
| 指标 | 一   | 二  | 三  | 按三分之二原则取舍  | 
| 流动比率 | √  | √  | √  | |
| 资本收益率 | √  | √  | √  | √  | 
| 速动比率 | √  | |||
| 存货周转率 | √  | √  | √  | |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  | √  | √  | |
| 总资产周转率 | √  | √  | √  | |
| 负债股权比率或资产负债率 | √  | √  | √  | √  | 
| 销售利润率 | √  | √  | √  | |
| 利息保障倍数 | √  | |||
| 营业资产收益率或总资产报酬率 | √  | √  | √  | √  |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  | |||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  | |||
| 资本保值增值率或净资产增长率 | √  | √  | √  | |
| 销售增长率 | √  | |||
| 利润增长率 | √  | |||
| 市场占有率 | √  | |||
| 资本贡献率 | √  | |||
| 合计 | 10  | 8  | 11  | 9  | 
综合以上三方面,即:(1)理论模式统计分析多数认可的指标10个;(2)我国现行做法和代表性观点统计分析多数认可的指标8个;(3)专家调查多数认可的指标11个。现列表如表1。 
  若我们按2/3的原则对评价指标作取舍,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9个,即:①流动比率;②资本收益率;③存货周转率;④应收账款周转率;⑤总资产周转率;⑥资产负债率;⑦销售利润率;⑧总资产报酬率;⑨资本保值增值率。其中,①、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③、④、⑤反映企业经营效率;②、⑦、⑧反映企业经营获利能力;⑨反映资本安全性。这种综合归纳,或许比较全面地吸收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优点,反映了人们对此的一些共识,但我们认为,上述9个指标中仍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必要作进一步筛选。 
  综上我们认为,现有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模式,无论是实务中的做法,还是理论界的设想,都存在三点明显的不足:(1)指标体系的涵盖力不强,不能包括评价企业经营实绩的主要方面,如没有包括企业发展和劳动效率方面的评价。(2) 一些指标在反映内容上重复。 如总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前者包括了后两者,一并计算难免在反映经营活动层面上产生重复。又如,总资产报酬率,可以分解为“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利息率”,“总资产利润率”又可分解为“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因此,总资产报酬率指标实际上包含了“总资产周转率”与“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若把这三个指标并列作为评价指标,必然使评价指标反映内容之间产生重复,削弱评价工作的质量。(3)评价指标的应用,不能有效地起到促使企业遵守财务纪律的作用。如上所述,合理有效的的企业综合评价,必须督促企业认真地关注并切实执行财务纪律,这一点,在建立市场经济初期尤其在我国国有资产占整个社会资产较大比重的特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以上对现有模式的分析评价,为我们研究设计我国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讨论基点,有助于我们了解现有模式的优点、教训和不足,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范围以更务实的态度革新中国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新设计 
  重新设计我国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指标体系的评价必须具有促使企业关注财务目标,重视财务实绩,遵守财务纪律的功能。(2)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现有的会计统计制度相衔接,其计算依据资料在企业现有核算资料中应该很容易取得。(3)科学合理。各指标之间,在涵盖的经济内容上不重复,在解释功能上要互相配合。(4)简便易行。指标计算要力求简单,指标的个数不能太多,指标的含义要准确明确。 
  依据上述原则,我们认为,企业综合评价应在立足财务目标和财务纪律的基础上,考证企业的财务实绩,具体包括10方面内容:①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②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③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④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⑤经济规模变动;⑥经营效率;⑦财务实力;⑧偿债能力;⑨贡献水平;⑩遵纪守法。 
  1.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 
  劳动投入和劳动产出有多种表达方式。 经反复比较, 我们选择了“支付工资总额”与“增加值”两项指标,使劳动投入与产出比率成为反映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标。 
  工资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支付工资总额×100% 
  反映支付1元工资费用提供了多少元增加值。 
  2.资产占用与成果比率。 
  为了使本指标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并与其他指标在反映经济内容上有适当的分工,我们选取了“资产平均余额”与“税息前利润”两个指标。 
  资产报酬率=税息前利润/资产平均余额×100% 
  反映1元资产的创利水平。 
  3.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 
  经营所费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耗费和付出。从理论上讲,可有多种指标表示。经比较,比较适宜作为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是“产成品发出成本与期间费用总和”,简称“成本费用总额”。 
  经营所得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取得的经营收益和现金收入。为使指标表达的含义正确,我们选择了“营业利润”。在会计上,营业利润是基本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总和(已扣除期间费用)。 
  这样,经营所费与所得比率指标的计算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100% 
  反映耗费1元钱所取得的报酬水平。 
  4.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 
  设置这一指标,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预付资本的获利(收益)能力。 
  垫付资本,有以下指标表示:①实收资本;②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之和;③所有者权益;④“所有者权益扣除公益金”。我们认为,确定垫付资本的规范表达指标,必须明确垫付资本在评价指标中的主要意义。按我们的设想,企业评价指标中包括的“垫付资本”,是指对企业税后利润有分享权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说是“股东之所以成为企业股东的原因即股东出资额”,“垫付资本收益率”,表示股东出资后企业一定时期能给予多少的报酬。因此,资本与收益比率指标中,垫付资本的正确表现形式应是“实收资本”。 
垫付资本的收益,一般有以下几种指标可资选用:①实现利润;②税后利润;③计提盈余公积金后的税后利润;④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额;⑤分派的股利。为使本指标与相关指标在表达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功能上有个合理分工,我们选择了“税后利润”。
如此,垫付资本与收益比率的具体指标是:
资本收益率=税后利润/实收资本×100%
反映垫支1元资本而得到的报酬水平。
5.经济规模变动
经济规模变动,实践中有多种表达方式,人们对此的界定很不明确。具体有:职工人数;全部资产总额;产品生产总量;销售收入总额;实现利润;工业净产值或增加值;利税总额等。
经比较,我们认为, 企业经济规模变动以“销售收入总额”表示最为合适。其一, 这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做法。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企业排序一般都按“销售收入”进行;其二,在市场环境中,销售收入表示社会承认企业拥有市场的份额,是企业有效的经济规模;其三,销售收入是企业最终的总量成果,是社会承认企业价值的综合指标,是已经完全实现的生产价值。因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