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查找“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更多相关内容
- 中查找“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摘要)
- ·下一篇文章:西方企业购并理论综述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1)资产价格的信息内涵(information content):
无论就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还是货币政策的目标而言,资产价格所包含的信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中联系实体经济的中介之一,也可以作为经济预测的领先指标。
一般认为,股价和利率期限结构是最具有信息内涵的变量。从理论上看,股价的变化反应未来盈利增长的预期,而未来盈利增长与产出增长关系密切,所以股价的变化可以提供未来经济活动的信息。至于利率期限结构。根据预期理论,长期利率是未来各期间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反映了未来实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市场预期。因此,也可以较好地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领先指标。但是,从实证研究来看,各国相差很大,尤其是这两个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认(陈裴纹,2000)。
这说明,资产价格信息内涵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国资本市场深化的程度有关,因此,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从目前的情况看,资产价格很难直接作为货币政策的指标,但是,可以作为间接的参考目标。例如美国和我国台湾的景气动向领先指标中即包括股价。
(2)资产价格的决定:基本面与“泡沫”
在货币政策的制订过程中,无论中央银行将资产价格是看作信息变量(information variable)、参考变量(indicator),还是目标变量(target variable),都必须了解资产价格变化的原因。同时,只有充分了解资产价格变化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金融资产代表了对商品和服务的请求权,现代资产定价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即人们进行资产交易的目的是在不同时期中进行消费的最优配置,要使得一个单位当期消费的边际收益与将这一个单位的货币投资于某种资产,将来出售该资产进行消费的边际收益相等。这就导致了该资产的风险调整的预期收益率和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套利条件,一种资产的价格是其预期收益流的风险调整贴现值。 以股利定价的“戈顿方程”(Gordon Equation)为例,[7]
p=D/(g+r-g),
p是股票价格, γ是实际利率,ρ股票风险溢价,g是股息增长率。
股价是未来股利的贴现流,既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未来预期的影响。这个简单且广泛使用的公式说明,股票价格与无风险利率或投资者的风险升水呈反向关系,与盈利增长呈正向关系。但是,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是,由于它是基于未来盈利和利率,而者两者都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必须依赖对未来的预期,因而必然受到投资过于乐观或悲观情绪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这种情绪经常使得股票价格对实际盈利和股息做出过度的反应,也就是说投资心理在股价决定中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使其偏离“基础”或“均衡”水平。[8]
至少到目前为止,金融学理论不能准确区分资产价格中的基础价格和泡沫成分(参见野口,1993: Blanchard and Fisher, 1989, Chp.5; Kindlerberger,1996;小川?北坂,1998;)。因此,中央银行要在做出政策之前确定类似股票资产的“实际价值”,或者说要判断是否存在“泡沫”是非常困难的。
三.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目标
目前世界各国央行多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例如,日本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日本银行的基本任务是稳定物价,并借此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日本的中央银行在资产价格膨胀时期,并不是要对资产价格采取直接的措施,而是要通过一般物价的持续稳定来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对于“物价稳定”这一定义本身存在多种看法。白冢重典认为,物价稳定不应机械地理解为统计上的物价指标相对稳定,更本质的是将它理解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即“持续的物价稳定”。从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看,作为保障经济稳定和效率的必要条件,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是极其重要的。与货币政策有关的是,保持未来物价预期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预期都很重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需要研究资产价格的变化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白冢重典,2001,P290)。
虽然理论与历史经验均显示,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有助于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但是并不能保证金融的稳定。相反,物价稳定有时反而导致经济主体过分承担风险的行为。例如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的资产价格膨胀和80年代后期日本的“泡沫经济”恰恰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环境中。“虽然资产价格的波动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但是多数工业化国家过去20多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资产价格的持续上升和急剧下跌发生在消费物价下降和宏观经济稳定的环境中”(IMF,2000, p.77)。物价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财政纪律的实施和中央银行在控制通涨方面的成功(瞿强,2000a),
认为低通涨有可能助长资产价格膨胀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陈裴纹,2000):1.当通涨率趋缓时,名义利率随之走低,由于“货币幻觉”,在短期内经济主体感觉不到实际利率的下降,因而引发大量借贷,增加了投资者利用银行信贷进行投资活动的机会;2.物价稳定使得经济主体预期货币当局不会提高利率,因而经济会持续扩张,并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3.低通涨期间,央行容易认为货币供应的扩张是货币实际需求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现象,因而倾向于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4.低通涨期间,由于货币政策宽松,平均实际利率下降,风险溢价下降,因而资产价格将上升。[9]
如果说在低通涨环境下容易出现资产价格膨胀,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下“资产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危害更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价格的实际调整只能通过名义价格的大幅下降来实现,而资产价格的急剧下降会对家庭、企业和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状况产生严重冲击,进而危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安全。Kent and Lowe(1998)比较了澳大利亚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两次房地产泡沫发现,尽管这两次资产价格实际跌幅相近,但是后者通涨水平较低,因此资产名义跌幅更大,其后的经济衰退持续更久。因此,在低通涨时期,货币当局对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更应该警惕。[10]
资产价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由于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政策,那么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自然也会影响到那些具有名义货币收入的资产的定价。反过来,货币政策的制订本身也应该考虑反映市场预期的资产价格。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资产价格是否应该包括在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目标中?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价指数均没有直接包括资产价格。这是因为资产价格一般是用来反映各个时点上商品的消费的成本变动,属于流量分析。根据这一理论,自然不应包括作为存量的各种资产。例如已经使用的住宅价格的变化不包括在物价指数中,但是房租的价格应计入物价指数。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资产价格中所包含的信息,从动态的角度扩展物价指数的概念。这方面最初的尝试是Alchian and Klein (1973),C. Goodhart(1995)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白冢重典在一系列论著中(1998, 1999, 2001)做了系统的分析。
Alchian and Klein (1973)“沿着费雪的跨期消费分析传统”(P193),首先提出了“不同时点上的生活费用指数”(intertemporal cost of living index, ICLI)概念,借此综合反映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福利,各个不同时点上生活费用的变化。其基本思想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家庭或代表性个人在某个特点时点上的消费并不仅仅取决于其当期收入和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