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学的本质
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用会计报告“观念总结”出来,不仅需要一系列的假设,还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即使如此,会计报告也不可能100%的绝对“真实”。控制论大师N.威纳说过,任何一种实践的结果都“必须得到对世界某一部分的理解和控制,而世界的任何实际部分都不可能这样简单以致不用抽象就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控制。所谓抽象,就是用一种结构上类似但比较简单的模型来取代所研究的世界的一部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其目的是理解和控制再生产过程。出于对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的追求,会计以价值抽象来总结和控制再生产活动。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这样两个模型来体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但在这个科学的抽象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偏离和误差,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这种“可能偏差”集中反映在六个方面:(1)价值运动在数量与时间上可能偏离实物运动,使价值运动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产生了“可能偏差”。(2)客观的价值运动与价值运动信息反映到载体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差,表现为原始凭证的虚假。(3)会计确认偏差。会计对综合经济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受确认标准、计量方式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使纳入会计系统的“原始信息”的内容和范围,与客观存在的综合经济信息产生偏差。(4)会计信息加工偏差。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以一系列的假设、判断、估计为前提的,同时会计信息是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工处理形成的,由于技术性因素和人为因素,以及会计方法的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决定了即使是同一个会计事项,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而得出不同的信息产品。(5)会计报告偏差。会计报告的内容、范围、数值及说明,由于报告主体主观判断不准及利益驱动,加之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各异,使之与客观经济活动或会计记录或信息需求产生偏差。(6)会计信息理解偏差。在会计信息海洋里,使用者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没有全面理解会计信息而对客观经济活动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从而作出次优甚至错误的决策。
正是由于会计不是一门精算科学,因此,会计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提高会计计量和报告的精确性,并把客观真实性作为会计本质的直接体现。
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动态的
1、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
不确定性是指事物发展结果有多种可能性,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与概率事件相联系,其出现的结果有稳定的概率。二是与概率无关,是一种没有稳定概率的随机事件。经济不确定性按产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外生不确定性和内生不确定性,前者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之外的不确定性,后者指生成于某个经济系统自身范围之内,影响系统操作绩效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指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所进行的“亦是亦非”抑或“似是而非”的不明确判断。此时,对事物的性质很难断言其归属。模糊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上是单一的和确定的,但这种结果却是不清晰的和模糊的;而不确定性表现在事物发生的结果是清晰的,但在多种可能的结果中到底发生哪一种结果却是不确定的(唐有瑜,1998)。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本质体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经济生活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会计对象上,主要表现为会计主体的价值运动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或有事项和未来事项,许多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去决定和裁决。例如决定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有原值、使用年限、清理费用和残值,这四个因素中有三个在计提折旧时是未知的,需要会计人员去判断和估计,究竟有多大的准确性,要通过未来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来决定。
由于会计对象存在着诸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加之会计信息系统本身是一个人造系统,会计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判断、推理、可选择性的基础上,这些都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只要这种“相对性”在使用者能承受的限度内,就被认为是允许的,但一旦因为人为“粉饰”而使会计信息的“相对性”超过使用者能承受的限度,那么这样的会计信息不再是模糊,而只能是失真了。
2、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是相对于过去事项而言的,它对来来事项往往无能为力
会计信息能否具有较大的信息含量,不仅反映了会计信息的市场功能,反映了会计信息的生命力,而且对所有的相关利益主体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的有效性。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不单纯是对已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更需要对经营活动运行状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反映,以提供系统、全面、完整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具有很强的离散性,所谓离散性意味着这些数据集是对经济活动各个部分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描述,反映的是投入—产出的相对变化及其变动规律。因此,投资者及其管理者必须掌握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会计数据,才能对投资环境及市场潜力作出合理的判断,或者说,孤立的会计数据往往不能产生其导向作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要求的是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各方面状态的会计数据集。但传统的会计理论所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对经营活动变动规律的反映,是决策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决策活动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未来事项由于受现在和未来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变化是模糊和不确定的。虽然人们努力探讨各种预测方法,试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但只要我们将会计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其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同时会计本身是反应性的,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间存在“时滞”现象,当用户使用有关信息努力作出判断时,未来情况的发展可能大大出乎其预料,远远超出了会计信息可能提供的预测结论。引人注目的“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安然的大多数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现时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流入,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投资者投资的是一个公司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更不是过去;公司内含价值的基本决策变量绝不是账面盈余,而是公司未来获取自由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公司实实在在地获取现金的能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也是资本风险回报的前提。而目前的会计信息含量恰恰只反映了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事项,现有的会计标准也主要是对过去事项进行规范,而对未来事项缺乏起码的衡量标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