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会计准则建设
第三,提高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水平。国际会计准则生长背景与中国法律传统有着很大区别。无论是从国际会计准则所依据的概念和假设来看,还是从国际会计准则的形成过程看,国际会计准则都是以英美国家的会计模式为蓝本。比如,会计目标的界定,强调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需要,而不是其他国家所侧重的考核管理责任,政府监管;在会计准则的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的测定、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原则。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市场,从法律传统看,我们更接近于成文法,几乎没有依赖律师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在中国引入职业判断是一项与制定会计准则同样重要的事情。在计划经济会计模式下,我们是不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的。搞市场经济,发展证券市场,从本质上改变了会计的命运,要求还会计反映经济现实的应有面貌。坏账准备、折旧年限、摊销年限、收入实现、费用归属,这样一些原来属于财政经济政策范畴的东西,成为需要会计师根据会计核算制度加以判断的东西。中国会计师需要培训,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更是当务之急。
第四,推动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建设。早就有同志建议,应当建立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作为会计准则的理论指导。应当承认,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对于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性质,使我们目前还没有条件进行理论的归纳,还跳不出就事论事的、“救火式的”会计准则立项方法;再者,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性质、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等等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在对以上这些问题没有得出有把握的结论之前,试图搞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展望新世纪,在看到目前搞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条件尚不具备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会计准则理论结构建设对于制定会计准则的重大意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作了全新的定义,目前正按照这些定义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修订。从一个方面指明了理论对会计准则的价值所在。在新世纪之初,我们应当对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