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制度变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设立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使得会计信息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在降低资本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减少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制度。笔者认为,会计准则至少具有六项功能。(1)效率性。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加了人们对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合理预期,降低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2)经济性。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产生不仅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会计信息交流活动的费用,而且保证了资本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这既是会计准则经济性的表现,也是会计准则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3)确定剩余。在企业剩余分配中,至少存在三个剩余索取者:国家、股东与企业管理者。国家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要求企业缴纳所得税来分享企业剩余。股东作为企业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天然地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企业管理者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股东为了激励管理者,也不得不让其分享剩余。在企业剩余的确定中,具有“暴力潜能”的国家,通过税法(其中涉及剩余确定与分配的是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规定了剩余(即盈余)的计算(在会计核算上表现为对会计利润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予以调整,计算应纳税额)与分享比例(即所得税税率);股东与经营管理者所分享的剩余通过会计准则予以计算、确定,剩余分享分配比例则根据公司法及股东与管理者签订的私人契约确定(如我国公司法规定利润必须在计提两金以后进行股利分配)。(4)保护性。一方面,准则通过对剩余的确定,防止分配清算性(1iquidating)股利,以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另一方面,会计准则作为特定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借助于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与规范(刘峰、黄少安,1992),对特定企业的缔约者投入到企业的财产的各项权利加以界定、确认和保护,实现对产权的保护。(5)安全性。作为规范会计行为的一项制度,会计准则提高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了人们被会计信息欺骗的可能,保证了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可靠性,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框架。(6)优化资源配置。会计准则可以帮助人们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判断企业的市场价值,从而进行合理的投资。这有利于引导资源从低效率的公司流向高效率的公司,实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制度变迁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2001年11月,美国安然公司发生会计造假案,并申请破产。此后不久,又接连发生施乐、世通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丑闻,从而引发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极大恐慌。作为对安然事件的回应,美国国会在2002年7月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里法案》,责成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同年10月21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外发布了《关于美国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与建议》(Proposal principle—based approach to US standard setting),并向社会征求意见,由此引发了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之争。
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大危机爆发以后,诞生了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出现,结束了管理人员自由选择会计政策的历史,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促成了其后美国资本市场几十年的繁荣。在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初期,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属于原则导向的。但是,为了降低执行成本与监督成本,适应会计人员实务操作、审计人员审计以及证券监管机构监管的需要,美国的会计准则逐步从原则导向演化为规则导向。
安然等事件引发的美国资本市场大恐慌,与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出现的经济危机有类似之处。
从表面上看,二者均是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了资本市场大危机,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性成本。从实质上看,是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降低了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增加了投资者搜寻信息的成本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上述两个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产生是由于对会计政策的规定过于细致,后者的产生则在于对会计政策的约束过于松散。
要减少低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1)提高准则的执行效率,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例如,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会计造假大多不是会计准则出了问题,而是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出了问题。(2)对会计自身进行变革,如会计准则的产生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转变。事实上,《萨班斯-奥克斯里法案》正是美国政府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信息监管所采取的措施。该法案对会计行业的监管、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体制、财务信息披露、公司治理与证券监管框架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这些规定试图通过对与会计相关行为制度的重新安排,来弥补现行准则制定与会计信息监管方面的缺陷,提高会计质量;同时,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方面的制度安排,来保证实施机制的有效性,将低质量的会计信息所产生的外部性部分内在化,以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预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恢复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但现行规则导向的准则模式是否应向原则导向模式转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变,则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科斯的理论,不同制度安排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同,其交易费用也不相同,但一种既定的制度能否转变为另一种制度,除了两种制度下的交易成本比较外,还取决于制度转换成本与制度转换收益的比较。按照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一般理解,规则导向的准则详尽且具体,可操作性强,但职业判断空间小,在某些时候更倾向于反映经济事项的形式而非实质;而原则导向的准则只规定了一些基础性的原则,执行过程中更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它要求会计人员根据交易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形式对交易进行处理,因而可以全面描述一个企业的经济景象。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比,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成本较低,而且由于原则导向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所以这种模式的信息搜寻成本较低。另外,美国会计准则的过分规则化使其变得繁杂而具体,即使是专业人员也很难掌握,事实上加大了准则的执行成本。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只规定了一些基础性的原则,与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相比,管理人员拥有相对较多的准则剩余制定权,因此、,这种模式的监督成本与讨价还价的成本较高。
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会计准则本身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因此,经济的日益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原则导向的准则与之相适应,以赋予管理人员更多的准则剩余制定权。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要求按交易的实质来进行会计处理,从而防止了企业按照规则要求进行别有用心的交易安排。同时,这种模式较高的信息质量也降低了信息搜寻的成本。但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赋予管理人员更多剩余制定权的同时,其监督成本与讨价还价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从规则导向模式向原则导向模式转变,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一般被认为是原则导向的)进行协调,从而带来相关利益(如吸引外资),但模式的转换也会产生巨大的制度转换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新准则本身的制定成本、与新准则相协调的其他相关法规的修订成本、新准则的学习与教育成本、路径依赖需要使用者适应新准则的成本以及新准则与环境的适应与否对本国经济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