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会计特色的几点认识
三、关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其质的规定性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考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会计特色亦是如此。我们不妨从以下视角进行研究与总结:
静态与动态。从静态角度看,各国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从动态角度分析,这些差异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或形成新的差异。仅就我国建国后的会计发展历史看,有人将其划分为学习苏联阶段、“破除迷信”阶段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阶段(杨时展),也有人将其分为初步形成阶段、停滞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深入发展阶段(陈信元),显然,不同时期的会计研究重心、会计制度、会计方法、会计实践内容等均有所不同甚至截然不同,与同期的其他国家比较,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样其他国家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既要从静态角度总结我国会计特色,又要从动态角度、发展角度认识这些特色,特色既是可变的,同时也是可以把握的。
总体与个体。总体作为个体的集合,隐含着个体的某些特征;个体作为总体的构成细胞,是总体特征的基本源泉。一个国家会计实务方面的特征,除上述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外,还来自于会计实务方面的创造力,而会计理论上的特征又源于会计实务,如以我国50年代试行的内部经济核算制为基础,于80年代模拟市场调节办法设立的内部银行,以及90年代以邯钢为代表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制的施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责任会计制度及预算控制制度的理论。中国会计总体特色的研究,不应该、也不能脱离个体会计实践的分析和总结。
全面与局部。是指全国与地区的关系,即中国会计整体特色的总结应注意同局部地区先进经验的提炼相结合,如邯钢的预算管理经验、湖北的会计局经验、各地的会计委派制经验等,如何使之与中国会计的特色相联系,如何构筑相关的特色理论与方法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
整体与分层。这里的分层是指会计、审计、财务等不同领域,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等不同行业,租赁会计、企业集团会计、外币折算会计、破产会计等特殊业务的层次划分。不同层次会计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国会计整体特色的组成部分,加强不同层次会计的中外比较研究、构筑这一层面的特色理论与方法,自然也是特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特色的研究方法,目前虽然未见专文论述,但已有大量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论文或论著,主要包括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归纳与演绎、经验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等各种方法或各种方法的结合运用,但应注意可变因素与不可变因素的关系、变化与稳定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等,以防以偏概全。
四、关于中国会计特色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会计的特色既然表现为中国会计的独特之处、表现为与它国会计的差异,我们可从“人无我有、人有我无、人有我有”三个方面进行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考察。其中“人有我有”在具体内容、理论依据、实务方法等方面也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大不相同,而这些差异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务上的,既有理论体系方面的也有方法体系方面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强调特色、欣赏特色,并不等于抱着特色不放而人为地“塞入”会计制度中,而是要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使之逐步地、有意识地与国际接轨,以便使我们的会计更全面更深入地走向世界,尽量缩小与它国的差异,促进国际会计的真正协调。协调不等于同一,世界各国不可能采用同一会计理论、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以至会计理念,因此差异或特色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某些旧的差异缩小或消失了,但又会产生新的差异,各个差异的形成或缩小,决定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变化。因此,中国会计特色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差别在于特色范围的大小、内容的多少以及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特色。
从目前我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教育、文化、历史传统等环境分析,我国的会计特色主要表现为:
1、会计管理体制的垂直性。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形成“国家财政部→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厅(局)→县(盟)财政局”的垂直会计管理体制,其他任何部门和团体无权管理会计工作。
2、会计规章的层次性。表现为“会计法→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的纵向法规体系和基本会计法规与行业会计法规以及综合会计法规与专业会计法规的横向法规网络等。
3、会计制度的强制性。会计法规定,各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不得脱离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4、会计实务的先进性。一方面,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制度为依据;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日渐成熟,实际工作中必然会出现制度中尚未规范的经济业务,如五花八门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2001年3月放开一级证券市场带来的会计问题等等。这些均表明会计实务较会计制度的超前性,这虽然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同样问题,但不能不看到在我国的显性化更强一些。
5、会计工作的矛盾性。由会计制度的刚性要求与会计实务的多样性、灵活性所决定,我国会计工作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合法的不合理、合理的不合法”的现象,只要保持会计制度的上述特征,这一局面将是长期的。只有在制度与实务的博奕中、在制度的不断修订完善中逐步协调,才可使这一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
6、会计人员的依赖性。由上述所决定,企业单位会计人员不得不依赖于会计制度。另一方面,我国历史悠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就造就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文化环境。会计人员出于传统文化观念,自然乐于接受风险较小、不确定性较小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而产生对制度的依赖性。1993年会计制度转轨以来我国会计人员的表现,以及最近财政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和制定更详细的全国统一会计制度的举措,是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争议的最好回答,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7、会计手段的双重性。目前我国会计工作仍然处于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并存的阶段,这种会计手段的双重性,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披露详细程度以及会计信息利用广度与深度等方面的差异。
8、会计教育的抽象性。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一些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介绍并实施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建立了会计继续教育的职业教育制度,但由于“私塾”等传统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抽象和范式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不足等,仍然是目前会计教育的主流,即便是实践性很强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也仍未能摆脱这一框框的束缚。
9、会计研究的分极性。就总体上分析,有南方与北方之别。从研究方法上看,一极注重“应该是什么”的传统的规范性研究(后者),一极注重“是什么”的实证性研究,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地域环境对会计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