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视野中的会计演进
(2)工程精神对会计制度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任何技术工作都存在经济问题,都有经济性要求。无论是作为工程界的工程师还是作为经济界的会计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知识。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一书,提出了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原理,用来控制生产工人的工作效率。之后,工程师埃默森提出标准人工成本,甘特又把标准成本推广到材料和制造费用,制定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此后,工程师哈里逊第一次提出标准成本概念。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该协会由工程师和会计师共同组成。成立之后,准备推广标准成本,但这时的标准成本没有同会计结合。直到1930年以后,工程师和会计师才获得一致看法,将标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结合起来,从而使标准成本法的运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20世纪以来,会计学与工程师结缘促进了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如联合创立了标准成本会计理论,发展了预算控制等。
(3)经济人的理性精神在会计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人的理性精神,即在特定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神,由此派生出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成本精神、追求精确计算的核算精神、追求尽可能规避风险的风险精神。这些精神正是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发展的精神动力,有些甚至直接内化为会计精神,诸如成本精神、核算精神、预计与决策精神等。
反观中国,古代中国虽然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高峰,但是只是自然经济的辉煌;虽然政治文明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但是只是封建专制的辉煌;科学文化虽然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但是只是农业文明的辉煌。15世纪以后,中国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开始停滞,而西方的发展则进入了新的纪元。中国因此缺乏会计发展的动力,中国的会计必然落后于西方国家。
(三)会计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会计演进和经济发展互动过程的历史分析,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其中重要的是:会计的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会计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才能切实提高整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文明水平;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会计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因此,会计发展不仅是会计领域的事情,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文化氛围,以及是否形成了有利于会计发展的精神环境。会计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就中国而言,要真正实现会计的发展,必须做到:首先,要全面形成会计核算的体制条件,即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引入所有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其次,是要形成接受会计与审计监督的社会环境,即民主与法制以及有效制约公权的环境。最后,是要充分形成全民族的会计精神与会计文化,特别是要弘扬诸如核算精神和成本精神等会计精神。
参考文献
彭慕兰。2003.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译本)。合肥:江苏人民出版社。
赵凌云。1996.市场力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分析中的应用。第1版。长沙:湖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