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会计理论

社会对账与会计信息质量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0:33:20
项的实有数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账簿之间记录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账簿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根据这一规定,对账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表核对四个方面。从这一规定不难看出,现行对账体系更着重强调单位内部的账目核对,这是一种狭义的对账。但如果仅仅做到了上述工作,还是不能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因为会计核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正如《会计法》第九条中规定的“各单位必须要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怎样才能确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如实地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原貌呢?笔者建议扩大对账的范围,从以内部核对为主扩大到全社会的核对,即社会对账,这是一种广义的对账。

  社会对账是相关的经济组织之间会计信息的核对,它既可以是各种具体数字的核对,也可以是行为活动的核对。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相核对、债权债务明细账余额与对方单位账面余额的核对就是目前已经普遍采用的一种社会对账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经济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各种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各个经济组织之间不仅有借贷关系、买卖关系、委托加工关系;还有投资关系、租赁关系、担保关系、寄售关系、税收缴纳关系。各个经济组织之间不再是孤独的,而是相互交织,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网络,共享资源。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持续、有序地发展,各经济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账正是信息沟通的一条有效路径。

  (三)社会对账的理论依据

  会计恒等式和复式记账原理是实施社会对账的理论依据。会计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从宏观上看,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可以作为一个大的会计主体。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的存在,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是先决条件,而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都必然有其来源渠道。资产是经济资源的实际存在或表现形式,其来源渠道在会计上称为权益。资产和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在数量上总是保持着相等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会计恒等式。从微观上看,根据所有权或控制权的原则,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不同的经济组织所拥有,相应地权益也就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一个或多个经济组织的资产必然等于另一个或多个经济组织的权益。

  一项经济活动的发生必然引起资产或权益要素至少两方面的变化,复式记账方法要求对一项经济活动引起会计要素变化的各方面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记载,这样就可以将活动所涉及的各经济组织的记录进行核对,以证实活动的真实性。

  (四)社会对账的买施

  社会对账的基本目标是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消除虚假的会计信息,实现信息的充分披露,从而达到信息对称。[5]这就要求各个经济组织随时进行信息的沟通。社会对账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已经得到运用,但主要限于银行存款和往来款项的核对,其核对方式是通过人工传递对账单或通过函证方式进行,这种沟通方式由于沟通通道的限制和噪音的影响,使得其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很大限制,而且结果还取决于对方能否受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对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脑和INTERNET为实施社会对账的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信息处理和传递的主要手段,它使得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迅速提高,而成本则大幅度降低,为大容量的信息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Web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工具、网上搜索引擎等工具),使信息的浏览、获取、分析不再困难,网络页面数据在互联网上的传递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社会对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主动直接获取信息,提高对账的效果。新的技术导致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只要给网络内输入会计信息,任何地点的信息使用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相应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将能够直接满足各种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能够在网上直接获得日常信息,并可从中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而不只是从信息提供者那里获得现成的信息,那些现成的信息往往带有信息披露者的某些偏向,直接获取信息还对信息披露者的偏向起到制约作用。

  2.获取实时信息,提高对账的效率。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On line Real-time System,简称OLRT)的出现与应用,信息的提供者通过计算机网络适时地将会计业务或数据在发生的同时存放在可供信息用户使用的信息库中;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联机(On—line)的方式,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有效的选取、分析所需的信息,满足其决策的需要,不必再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去获得那些业经综合的历史信息,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门、人事部门)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Internet从系统直接获取信息。

  3.获取多样的信息,扩大对账的内容。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储存设备所具有的强大储存功能几乎能够满足一个企业披露任何会计信息容量的需要,而且不会受到信息形式的限制。提供的信息不仅有传统的表格式信息,还可能出现图像化以及音讯化的信息,从而不仅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及时性、多标准性、多样化和多面性的要求,还能满足使用者对信息、在视觉、听觉、美感、动态等方面的种种要求。实施社会对账所需要的数据资料、非数据资料都将可以从网上获得。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对账的速度、丰富了对账的内容。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递送,社会对账的实施者只需要拥有一台电脑和标准化数据接口,就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五)社会对账的局限性

  通过互联网实施社会对账一方面实现了信息对称,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会计信息的虚假,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信息成本的增加和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完整。

  1.信息成本:现实的经济是不完全竞争经济,这种市场经济结构不具备完全竞争理论所提出的信息充分的条件,因此有用的信息是稀缺的经济物品。[6]会计信息是由不同的会计主体生产出来的经济物品,它不可能像空气一样是不需要人们的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自由物品。对于特定的、理性的经济主体来说,他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获取所需信息,这种劳动是一种经济行为,自然存在成本问题。社会对账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其所花费的信息成本就越高。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社会对账的施行。

  交易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企业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而减少交易成本,扩大组织规模可以降低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各类会计服务公司、咨询公司不断出现,这种专业化的劳动可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从整个社会角度看,这比各个经济主体分别搜集信息来得经济,因此,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可以降低全社会的信息成本。

  2.信息的安全完整:网络环境中,会计信息的传递借助网络完成,如何保证信息从传递到接受整个过程中的真实性、可靠性,成为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又一道难题。网络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从而使网上信息的真实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而受到质疑。企业的部分会计信息属企业重大商业机密,社会对账的实施者能够直接掌握企业大量的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7,546.875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