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成本管理

正确认识经济转轨的社会成本问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0:08:02
保障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经济职能特别是投资职能趋于弱化。此时,应适时地把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到为经济活动创造有利外部环境、克服市场经济不良后果方面。这就是说,对于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受到较多冲击的社会成员和群体,如失业者、贫困人口、退休者等,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一技之长的低文化水平和低技能的社会成员,政府应当承担起扶助、救济、指导、培训的职责。为此,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向这部分人提供社会保障,并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提高保障程度,扩大保障范围。

  (3)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果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过程使一部分人受益,改革成本却主要由另一部分人承担,那么,受损者对成本的承受力就会非常脆弱,社会将出现明显的分化,形成双重价值取向和双重社会结构。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使改革的受益者与成本承担者合而为一,这既有助于降低改革成本的冲击力,又可以使社会价值趋于同一,使社会的凝聚力更强。

  (4)让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改革过程密切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让广大公众参与改革政策选择,参与利益再分配决策,必将提高社会对改革政策的认同。只要确立了让公众参与的原则,总可以找到实施这一原则的途径和方式。譬如,近年来实行的公共收费价格改革的听证会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是实现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障。

  在降低经济转轨的绝对成本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提高社会对改革成本承受力的问题。

  首先,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主要取决于改革政策和原则是否符合广大群众的价值观。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认同感,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如果社会变革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相一致,人们就会愿意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承担一定的个人利益损失。反之,就会对变革所带来的成本和个人利益损失非常敏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提高改革政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对于提高改革成本的社会承受力是至关重要的。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只有保证改革政策与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一致,才能相对地提高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从而避免改革的消极后果危及社会稳定和改革过程本身。

  其次,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还取决于对改革的道路、方式、速度等方面的公共选择。中国的改革充分反映了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的意志和意愿,因而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也应该看到,具体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某些具体政策和策略,有时候并不完全符合全体社会公众利益,这就会降低社会对成本的承受力。改革是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巨大变革,是全民的事业。因此,是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的方式、速度、优先领域等,都应当由最广大的社会公众做出选择。惟有如此,相关的改革政策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此提高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

  再次,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如何,还与改革利益的分享与改革成本的负担状况相联。当然,从总体上说,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改革的受益者,也都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但是,具体分析某些领域,我们发现,改革过程中受益最多的常常是某些资源的垄断者,他们依靠对特定资源的垄断,将社会财富化公为私,甚至通过贪污受贿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群众却承受着大部分改革成本。例如,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出现的大量下岗职工就承担了相当的改革成本,而不少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却利用权力之便攫取国有资产,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这种改革受益者与受损者的分离最明显地影响改革政策的公正性,引起社会矛盾,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

  此外,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腐败等消极因素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也降低了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实际上,引起社会关注的不仅在于作为结果的收入与财富差距状况,更在于起点的不平等。因此,消除腐败现象,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社会,不仅有助于解决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等消极后果,而且有助于获得公众对改革政策的认同,从而提高社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0,546.88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