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
一、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的理论框架
1958年,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该文提出了在完善的市场中,即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定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这一令人意外的结论由于其简洁、深刻,与流行的观点相悖,在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被称之为MM理论。由于MM理论的奠基,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入。
1、公司所得税观点
MM理论在受到实践的挑战后,作了修正。考虑到受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按照税法,企业对债券持有人支付的利息计入成本而免缴企业所得税,而股息支出和税前净利润要缴企业所得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则企业价值最大,而融资成本最小。这一结论与现实不相符。
2、个人所得税观点
考虑个人所得税的影响,个人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的所得税率不同抵消了公司所得税率不同的差异。在此情况下举债对公司价值没有影响,即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即使个人所得税没有完全消除公司所得税的不对称税负,它们也大大减少了这种不对称,同时还减少了杠杆净效益。杠杆会带来纳税利益,这就是公司为什么不100%举债的原因。
3、财务危机和破产成本观点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制约企业无限追求免税优惠或负债的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为企业风险和费用。企业债务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加。随着企业债务增加而提高的风险和各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从而降低其市场价值。因此,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称为平衡理论。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对双M理论的再修正。
4、代理成本观点
依据代理成本学说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企业资本结构会影响经理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它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收入和企业市场价值。比如说,当经理人不作为内部股东而作为代理人时,其努力的成本由自己负担而努力的收益却归于他人,其在职消费的好处由自己享有而消费成本却由他人负责。这时,他可能偷懒和采取有利于自身效用的满足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与此同时,该理论认为,债权融资有更强的激励作用,并将债务视为一种担保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使经理多努力工作,少个人享受,并且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但是债券融资可能导致另一种代理成本,这种债权的代理成本也得由经营者来承担,从而债券融资比例上升导致举债成本上升。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
5、不对称信息的影响研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最早将不对称信息引入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他仅仅放松了MM定理关于充分信息的假定。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与投资风险有内部信息,投资者没有内部信息,但投资者知道对管理者的激励制度,投资者只能通过经理者输送出来的信息间接地评价市场价值。企业债务比例或资产负债结构就是一种把内部信息传给市场的信息工具,负债比例上升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它表明经理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期望,传递着经理者对企业的信心。因为举债会使经理者努力工作,同时也使潜在的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前景充满信心,所以发行债券可以降低企业资金的总成本,企业市场价值也随之增加。为了使债务比例成为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罗斯对破产企业的经理者加上“惩罚”约束,而使企业债务比例成为正确信号。之后,迈尔斯和麦吉勒夫进一步考察不对称信息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发现这种信息会促使企业尽可能少用股票融资,因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时,会被市场误解,认为其前景不佳。由此新股发行总会使股价下跌。但是,多发债券又会使企业受到财务危机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资本结构的顺序是:先是内部集资,然后是发行债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这一“先后顺序”论在美国1965—1982年企业融资结构中得到证实。这段时期是美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资金来源总额的61%,发行债券占23%,发行股票占27%。
6、控制权理论
哈里斯一雷斯夫模型探讨了詹森和麦克林所提出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管理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股东的最大利益出发的,因此必须给予他们以监督和戒律。而债务正是作为一种惩戒工具,债务不仅使股东具有法律上的权利,而且还强制管理者提供有关企业各方面的信息,所以“最优的负债数量取决于在信息和惩戒管理者机会的价值与发生调查成本的概率之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由于资本市场的缺陷,不对称税率、不对称信息、交易成本(包括破产成本)的存在,企业资本结构与市场价值有关,综合考虑资本市场缺陷,就会产生一个新的观点:对资本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包括各种权衡并且导致公司在各种筹资方式中形成常见择优顺序的动态过程。我们称这种观点为资本结构的资本市场缺陷观点。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原因及后果
对深沪2000年以前上市的1000多家公司进行随机抽样,抽出证券代码最后一位为5的上市公司105家,平均资产负债比率按下式计算。平均资产负债比率=Σ抽中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105。得出2000年平均资产负债比率为46.73%,即是说,股东权益:总负债=53.27%:46.73%。其中总负债中债券融资所占比例极小,只有少数公司有债券融资,2000年未兑付的企业债券只有几百个亿,还包括了非上市公司,故46.73%的债务主要是银行贷款。
其中股东权益包括了股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与留存收益,股本与资本公积金主要由发行股票而来(除了股本中有少量来自利润转增资本,资本公积金中有小部分资产评估增值应看成是内部积累外),为了得出股东权益比率中发行股票的融资与内部积累的比例,将盈余公积金与留存收益可近似看成是内部积累(严格意义是不同的),对深沪2000年底已上市的1000多家公司进行随机抽样,抽出证券代码最后一位为5的深沪上市公司各前25家,共50家,按公式平均盈余公积金与留存收益占股东权益比率=Σ(抽中上市公司盈余公积金+留存收益)/Σ抽中上市公司股东权益计算,得出2000年平均(盈余公积金+留存收益)/股东权益=16.05%,即是平均(股东+资本公积金)/股东权益=83.95%,具体计算过程从略。
发行股票所占融资比例大约53.27%×83.95%=44.72%,将盈余公积金与留存收益近似看成是内部积累(严格意义是不同的),内部积累所占融资比例大约为53.27%×16.05%=8.55%。考虑到两点修正:1、由于股本中有少量来自利润转增资本,应看成是内部积累,资本公积金中有小部分资产评估增值应看成是内部积累,2、盈余公积金与留存收益不完全是内部积累,一增一减,内部积累所占融资比例大约还是8.55%,但是股票所占融资比例要比44.72%小一些,故可以认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次序为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内部积累——发行债券。
这与西方企业融资的先后次序正好相反,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如下:
1、银行贷款比例高。我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无偿拨款,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