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工商管理

经济转型期的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4 23:35:03
)在微观上企业的利润率较低,使企业没有动力和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别化战略或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和集中度水平,进而获得“垄断利润”——为企业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供给。这意味着高的利润率来源于技术创新,亦可推动技术创新。我国企业较低的营运水平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据统计,1999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的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2.4%,负债率却高达62.7%,亏损面则为35.3%。技术创新费用的支付大部分来自于企业,达60%左右,贷款和政府拨款分别占20 30%和1.3%,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这种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资金供给。

(2)宏观经济绩效不佳则使我国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和产业差异,更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宏观支持。~是技术贡献率不高。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较低,我国仅为30%左右,国外均在60%~80%。二是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据测算,东、中、西部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之比为1:0.29:0.21,其中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为1:0.28:0.21,科技产出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三是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资料,1999年,我国在47个国家中,科技力排名第25位,较上年下降12个位次,其中R&D人员指标降幅更大。另外,在效率(劳动生产率,R&D资源配置、公平)等方面,也存在影响技术创新的障碍。

三、市场障碍

1.技术创新供给不足 

(1)技术创新的市场主体缺位且其结构不合理。国家科研机构在传统体制下一直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即科研院所主导型的技术创新。国有企业却因其制度、管理、产权等诸多方面之影响而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因其资源禀赋优势,客观上正在与科研院所一起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据统计,1997年,我国企业(国企占绝对优势)与科研机构的R&D经费所占比例分别为42.90%和42.88%。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与国外相比均有很大差距。

(2)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陷阶”,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3)技术创新人员稀缺。1997年我国企业从事 R&D的人员占全社会人员的 38.5%,高中级职称或大学以上人员占33.6%,比发达国家平均低20个百分点以上,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

(4)技术创新的投入资金不足。一是我国的R&D整体水平很低。R&D投入基本是国家主导型,企业缺乏足够的 R&D投入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R&D投入占GDP比值一直为0.5%~0.7%左右,至1997年为0.64%,低于发达国家1~2个百分点;二是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惜贷”,而且风险机制尚未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三是企业整体经济绩效水平不高,制约了R&D投入规模。

(5)R&D机构效率低下。国家建立的科研机构,虽然量大,但其效率低、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一般地每年取得的3万项成果中,仅有20%是有明显的经济性。而且,科学技术戍果转化率也较低。全国R&D机构平均每年只获得0.09项发明专利,97%的R&D机构的科技成果的应用每年不超过10项。

(6)作为技术创新的产业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规模、劳动生产率、R&D强度,还是出口创汇,与国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例如,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R&D密度一般在18%以上,我国仅为4.8%;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1993~1997年基本保持在1.5%~1.7%的水平,远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3.1%、日本的4.6%的水平。这样,高技术产业就很难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也延迟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性改造。

(7)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且类似公共物品。而且创新的溢出效应,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创新主体的能力约束,市场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可预测性等促使企业偏好模仿,不愿首先创新而延迟技术创新。另外,重视技术引进,不能正视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也可能使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

(8)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制度,能够提高技术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科技—一经济一体化而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如果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过度进入(过度竞争)、重规模仿、甚至侵权等将进一步阻碍首创者的技术创新欲望,而且由于首创者的垄断地位没有获得或得到专利保护,将会导致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流失,而使首创者公司丧失其技术创新优势和良好的财务绩效。

2.技术创新需求不足

(1)企业缺乏资源一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进行低级次的恶性竞争,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战略指向,而不追求产品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经营效果不佳,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发、采用新技术。上述两方面均与产品、技术周期缩短的趋势不相容。

(2)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速度及质量亟待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较低,1997年仅为1.7%,与1993年持平,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其出口额仅占工业制成品的6.1%。由此可见,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产业基础,高技术产业发展迟缓。一则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二则不能创造出更多技术创新的最终消费需求。

(3)居民收入的水平影响着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制约着对技术创新的“引致需求”。我国恩格尔系数已从1978年的57.5l%、1998年的5l.36%下降到1998年的44.48%。另据国内贸易局统计,1998年我国605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共121种,占20%,供大于求的商品达484种,占80%,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也说明现时的技术创新供给并未适应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内需不足在此层面的表现就是技术创新创造需求不足。

(4)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缓慢,没有对技术创新形成强大的需求。

(5)没有很好地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国外常用政府采购政策来实现其政府职能和满足其公共利益,并使用公共资金获得货物、工程和服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指向技术创新。其利在于:一则能提供创新资金,二则降低市场风险或其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增加对技术创新需求。我国政府采购行为尚处于起步阶段,故并未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

3.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

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还未建立健全,这主要体现在产业组织层面的各种障碍上。因此,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既不利于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关信息,也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传播从而阻碍其商品化、产业化过程。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34,031.25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