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为人:知识经营型企业文化战略的核心命题
“人为为人”,从哲学观点看,是人的心理、行为、方法的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人为”是指每个人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从事工作,并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人为为人”从本质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人为为人”这个概念中的“人”并不仅仅指抽象意义上的“人”,它往往也特指“自然”、“企业”等具体的事物。“人为为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机制来看,它能够使一个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自发、自觉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并在奋斗过程中注意各种关系的协调,力争做到整体和谐、动态优化,达到内部控制“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从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机制来看,它能够使人类自觉认识并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在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来看,它能够使企业摒弃传统的以掠夺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营方式,自觉遵循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与环境和谐相处中获得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见,“人为为人”的企业理念正是符合知识经营型企业使命的最为恰当的创新文化,而支撑这一核心理念的企业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面向未来的生态观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属于生态科学。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两者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发展观。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第四,生态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深刻的继承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我国古代就有了生态文化的思想:在哲学上主张“天人合一”,在伦理上主张仁爱万物,在行为上主张道法自然,在社会慈善上主张受济人回报自然,在文学艺术上主张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等等。第五,生态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生态文化是文化的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科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实践生态文明的道德观,维护人类的共同家园,它超越以往各种文化形态,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另外,生态文明与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古人就十分注重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管仲指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儒家从天地具有德性的立场出发,把天地视作母亲,看作生命的源泉,资源的宝库。因此,知识经营型企业所倡导的生态观并不是消极的环境保护,而是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自身获得发展;或者说,通过对环境的合理经营,获得最大化的企业效益。
2.动态应变的生存观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步步深入,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一个极不稳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市场需要也会发生快速的变化,如何在这种条件下赢得生存与发展,只有以变应变,以灵活多变的运作方式积极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才能确保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灵活、适应型的企业文化应运而生了。在适应性文化中,成员们都有一种信心,即组织可以对付任何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只要对利益相关各方(顾客、股东、员工、供应商、社区)的合理利益是必要的,就必须坚持变革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态度。这种文化鼓励公司员工采取主动的方式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全体成员保持一种为确保长期的组织成功而愿意从事一切必要工作的工作热情。灵活、适应性企业文化是实施灵活和适应顾客需要的变化,并把企业战略的重点集中于外部环境之上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只是快速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创造变化。知识经营型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其未来的发展不仅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也潜伏着难以估量的危机。只有树立动态应变的生存观,知识经营型企业才能适应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保障企业各方的利益,积极促进组织变革,在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赢得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3.互动学习的发展观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趋于知识化,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人的素质和组织素质的提高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企业文化突出的特征是创新与变革,让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创新的源泉,其重要内容是构建互动的学习型文化。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整个组织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气氛,每个成员善于不断地学习,他们学习的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他们学习的越多,越能积极创新,创造最佳的工作业绩,创造自己的未来。学习型文化有四点含义:一是“终身学习”;二是“全员学习”;三是“全过程学习”;四是“团体学习”。通过以上学习型文化的培育,员工获取并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组织智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然而,这一过程还不能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知识分布不均衡问题,这种不均衡性一是水平上的不均衡,二是专业领域上的不均衡。不管是因为知识水平差距而引起的知识分布不均衡,还是因为专业领域的不同所引起的知识分布不均衡,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最终导致组织决策效率低下。因此,企业除了要构建学习型文化之外,还应构建知识共享型文化。所谓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财富(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网络等)为组织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财富的过程。知识共享并不仅仅意味着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和技能,即简单的1+1=2,知识共享要求在共享的过程中予以创新。日本学者Ikujiro Nonaka曾指出:“一个组织要想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它必须能够创造信息和知识,而不仅仅是有效地传递它们”。总之,以互动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文化和共享型文化是未来企业成功发展的保证,也必然是知识经营型企业取得最终胜利的保证。
4.开放合作的协同观
近20年的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使不少高层经理明白,完全损人利己的对抗性竞争的时代已经结束,过去较长时期的势均力敌的争斗只会使自己企业财力智力枯竭,难以创造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很多的跨国公司都认识到,为了竞争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求得竞争优势。所以,新世纪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战略联盟。这种新型的战略联盟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在战略资源上的缺口,共享各自价值链上某些优势环节,共同创造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同时,伙伴或联盟成员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积累,培养核心竞争力。与此相配合,一些企业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合作的文化。在组织内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提倡合作,平等待人;在组织外部,善待顾客,尊重他们的需求,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同时也善待供应商,并与其建立相互信赖,通力合作的新型关系,共同为顾客提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