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转, 向右转? – 选择国企产权改革的制度路径的标准
对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命题,反对和支持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两个派别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这就是“热天里的冰棍说”。国企的经营不善就象大热天暴露在外面的冰棍,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要融化的,国有资产越来越资不抵债。现在如何处理这个冰棒,有人提出三种方式:一个是少数人把它吃掉了,第二个是一人来一口,第三个是谁也不吃让他化掉。 MBO就象第一种方法,而俄罗斯当初进行私有化时采取的是第二种模式,其结果大家已经看到了。第三种大概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对郎咸平提出的“大政府主义”不以为然的人正是在质疑他的主张是否会导致最后一种情况的出现。
实际上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远非这个比喻那样简单。民众期待的是公平地有效率地解决问题。然而,公平和效率始终是经济实践中很难平衡的一对矛盾。国企产权改革,特别是大中型国企的MBO反映出来的问题虽然不能说明所有这类MBO都是在让少数人鲸吞原来本属于大家的资产,但是不少案例确实反映出其中的混乱和巨大的不公平。这里有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有法律缺位,非市场化的操作方式,官员腐败等诸多因素, 变成了少数腐败分子与国有资产看守者的内外勾结和瓜分。设想一下,这样不公平的分配如果进行下去,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改进效率的目的呢? 被新制度经济学派尊奉的科斯认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 ,那么产权清晰就可以达到效率最大化。据说他的这个定理,“初始权利”属谁无关紧要,以剥夺大众交易(谈判)权利来“减少交易成本”也就是禁止公众参与讨价还价。按照本文讨论的框架,将社会公正作为一个考量因素,而不是只考虑单纯的经济因素,就会发现,这种剥夺资产所有人的交易将带来巨大的负的社会性收益,而使MBO成为最劣选择。象中国这样一个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的社会很难再有余量承担更大的不公平现象了,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更不必谈效率和发展了。
国有企业产权的流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在与如何处置国有企业资产,在这三种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选择。 而理想的方式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的改革总是不断地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左右摇摆,这正是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每一次政策出台都是一次博弈的结果,如果这次考虑了公平,那么下一次很可能就需要照顾效率了。政府在这种体制下作为博弈的一方必然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模式。 在宪法中纳入了保护产权的规定后,需要法制和透明的环境去落实,如果MBO可以是不经国有资产的委托人自发委托,又不经委托人同意转让的价格,那么作为资产所有者的公众的财产权就没有得到保护。如果没有公平的参与和竞争机会,就会使少数人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程序公正的产权交易有助于倡导和建立新的良好的产权秩序,否则就会是用一种对市场的“扭曲”代替另一种“扭曲”。更糟糕的是不遵循公平交易规则的的改革会进一步淡化人们的产权意识,使各主体间的产权边界始终难以廓清。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一点很容易通过市场信号来实现最优化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再被动地等待,重要地是要建设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是一个法制意义上的公正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崔之元:郎咸平风波,所有者掠夺与“好的市场经济”,《读书》2004年第11期。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国资委: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推进国企改制,2004年09月29日 人民日报
3.张维迎:学者要有公信力,2004年09月28日 《北京青年周刊》。
4.“副总理黄菊强调要继续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2004年10月12日证券时报。
5.韩强:声援郎咸平、左大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新浪财经。
6.秦晖,“郎咸平旋风”:由“案例”而“问题”而“主义”,2004年09月09日南方周末。
7.郎咸平:MBO成了MBI 国企问题不在所有人缺位,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 新浪财经。
8.福田建设以2212万被贱卖,见2004年10月21日,赢周刊。
9.“MBO走到十字路口:应再规范还是暂缓行?”,经济观察报 2004-9-6。
10.“上千家国有企业集体变脸 河北国资改革猛然提速”,2004年11月13日,经济观察报。
11.“左大培:企业改制如何使少数人暴富”,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 新浪财经。
12.“财政部暂停管理层收购 国资委将负责资产评估”,2003年04月06日,北京青年报。
13.左大培:“理顺劳动关系”是掠夺之源,2004年10月21日,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论文数据库。
14.周放生:“产权制度改革:不可改变的方向”,2004年9月18日,经济观察报。
15.一起“自卖自买”国企的闹剧,2004年08月12日 新华网。
16.“MBO走到十字路口:应再规范还是暂缓行?”, 2004年9月6日,经济观察报。
17.张五常在中山大学的演讲, 2001年4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8.董辅礽,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9.6。
19.“11家上市公司分析显示:国有大企业不宜MBO”, 2004-11-09 新民晚报。
20.“李荣融称国企薪酬低招不到外籍高管”, 2004年11月18日,深圳商报。
21.“林毅夫支持郎咸平基本观点”, 2004年9月3日,上海青年报。
22.孙立平:国有资产就好比是大热天里的一根冰棍,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9月20日 新浪财经。
23.窦晴身:规范MBO行为刻不容缓, 2003年6月23日,经济日报。
24.秦晖纵论“郎旋风”,2004年09月09日,南方周末。
25.“防止MBO异化为利益输送工具”,2004年8月13日 全景网。
26.唐杰,蔡增正,渐进式改革的博弈分析-兼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南开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
27.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产权制度改革课题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研究,《经济研究》1988年第12期。
28.吴宣恭,黄少安:《产权•所有权•法权》,《学术月刊》,1993年第4期。
29.黄少安:《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
30.黄少安:《方法论上的矛盾与效率观上的含混——对科斯理论的疑问之一》,《经济学消息报》1993年8月12日。
31.孙泽蕤,《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层收购研究》,《财经研究》2002年第1期。
32.简新华,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33.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4.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版
35.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36.詹姆斯•布坎南:《效率•公平与产权》,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