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解决方案机械制造

对部分机电企业调查的思考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1-11 13:49:07
【本文由PB创新网为您整理】(浙江省嘉兴市高级技工学校,浙江 嘉兴 314050)

  【摘要】文章在社会调查,获取大量的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机电工业必须先行。要振兴机电制造业,一靠人才,二靠设备。职业学校在制造业振兴中责无旁贷。
  【关键词】机电;企业;调查;思考
   
  去年下半年,笔者带领部分机电专业学生,用随机抽取调查样本的方式,对浙江省嘉兴市市本级(南湖区与秀洲区)近百家机电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走访。其中,重点问卷调查60家,回收有效调查表53份,另对部分企业作了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生产设备”, “从业人员受教育状况”,“ 技术工人技术等级”,“ 技术工人工种分布”,电工、钳工等工种“工作内容占时比例”,以及未来三年计划“设备购置、技术工人需求”和“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项目”等与中职教育密切相关的十二个大项。通过对这些机电企业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认真思考:
    一、从基地基础看专业建设
  这里的“基地”指的是,根据规划,浙江省嘉兴市属于“长三角制造业基地”的关键地区。而这里的“基础”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要把嘉兴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建成制造业基地,机电行业必须先行,机电是这个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二是指这次调查的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的基本情况,即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的“基础”。
  第一,机电行业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基础,对本地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次调查的企业看:有汽车零部件、模具、成套设备、石油机械、水处理设备、液压工具、矿山钻具、机床设备、五金配件、工程机械、粮食机械、化工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能源设备、家电、电子产品等制造企业。我们从调查中感觉到,这些企业不仅成了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机电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制造精度与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其它行业的人们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也决定着其它行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整个生产的水平。所以,要打造制造业基地,机电行业必须先行,没有机电行业的现代化,很难实现其它行业的现代化。我们在调查中强烈感受到,基地基础的地位,决定了机电专业的地位。它必然应该是本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专业”。
  第二,笔者认为,从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基本情况中透露的信息看,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首先,本次调查的企业中,从企业性质看:上市股份公司3家(其中2家在香港上市);股份制企业25家;外商独资3家;中外合资4家;私人企业18家。再从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看:百人以上的企业27家,占51%,百人以下的企业26家,占49%;3家上市公司员工均超千人,而最大的一家有员工3600多人,最小的一家却只有15人。从人均年产值看:有6家企业超过人均年产值25万元,其中最高的达50多万元,它们都是科技企业,主要产品全部外销;而有1家小型企业的人均年产值却不到5万元。这些数据给人的印象是,嘉兴市市本级机电行业总体情况是,企业性质多元多样,经营规模大小参差,经济效益良莠不一。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企业的装备情况。这些企业共有常规设备1128台,其中普通机床1057台,占93%,数控设备71台,仅占7%,专业生产线(含零件加工线或部件装配线)28条。普通机床中大多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因此生产效率低,产品制造精度低,质量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低。数控机床的拥有者大多是模具制造业和汽车零件加工业等大型企业,使用这些设备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高,而且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又提高了生产率,同时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3家上市公司都拥有专业生产线,且其中70%以上是进口的;它的生产效率高,产品相对稳定,质量也可靠,给这些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有更新设备的迫切要求,但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面对昂贵的设备价格,只能望洋兴叹。很显然,这种鲜明的设备优劣对比,似乎正在呼唤着什么。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企业的灵魂——工人的情况。在这次被调查的企业中,建厂时间在10年以上的老企业,职工文化程度都普遍较低:工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58%;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无技术等级证书的达68%;且在技术工人中年龄老化现象突出。在私有制企业中则另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这类企业大多管理层成员文化素质比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管理层人数的70%,但是普通工人的情况则是不能乐观了,其中技术工人中持有技师证书的仅近3% 。但在上市公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3家上市公司近年招工都设定了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证书的门槛,他们的职工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级别普遍高于其它被调查的企业。而且,这些公司均有较强的科研队伍,设有产品研发中心,每当有新产品推出,总是先培训制造工人,使一线工人最先掌握新产品的生产工艺、明确技术要点。据说,正是这种“从基础抓起”的生产策略保证了新产品的质量,使他们赢得了竞争主动权。三种情况,说明了在工人素质上老企业的“无奈”(时代造成的底子薄),小型私企的“无力”(能在管理层面上“达标”已经勉为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20,343.75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