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人类古老而年轻的梦想/Mobility, the Ancient yet Vigorous Dream of Human
◆汽车市场将进一步细分,新的车型出现会导致新的汽车分类以满足人们不同使用目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人数的要求。交叉车型汽车(Crossover Vehicle)是下一个潮流,将在不同程度上融合轿车(Sedan)、旅行车(Van)、皮卡(Pickup)和运动型多功能车(Sport Utility Vehicle)的特性,如轿车的路面行驶性能、旅行车的灵活多变、SUV的全天候全环境等。它在这一两年国际车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几乎成了各大厂商市场竞争游戏的代名词;刚过去的2002北美国际车展(NAIAS)上,这股热浪甚至冲出休闲车、运动车的框框,烧到高级乘用车、豪华轿车上。
◆在既定的使用条件下人们还将要求更多的变化、更好的移动性以及更多的功能,此时的汽车已不再局促于交通工具,而是人们移动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将继续决定汽车的内涵,我们将看到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不断涌现;此外,灵巧的进入方式、乘员及货物空间的重新布置将以全新的、更好的方式满足我们的移动需求;汽车会成为一个集信息、通讯、娱乐于一身的设备,可与家庭或办公环境互换,驾驶变得更简单、更安全、更舒适以及更有乐趣。
◆汽车的内部是与乘员直接相关的部分,乃个性化、人性化集中体现,所以未来设计将更多的表现在内部设计及内部界面上。个性的外形配以个性的内饰、根据个人的喜好订做选用各种功能件来“表现”自己的爱车,这在以前长期的计划经济、漠视个性和情感需求的政治体制中是无法想象的;乘员在车内逗留时间的增加将导致对舒适性和便利性更多的期望,可视性和乘降性的改进将对设计产生更大的影响;无需扩大汽车的整体尺寸,通过采用新材料以及新动力驱动单元(如电动机嵌于轮内的电动轮驱动)使内部留有更大的空间,这宝贵的内部空间对未来的设计师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设计本土化的实质是考虑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文化差异,是真正作到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这也是中国设计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多少年来他们志存高远却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正如大众集团首席设计师HATMUT WARKUSS在德国斯图加特国际交通工具设计竞赛上针对中国学生所言:“我非常希望他们能挖掘出很民族、很中国的元素来。虽然这很不容易,我了解中国上海的情况,那里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融入国际大舞台;汽车设计也不例外,虽然身处中国的环境中,设计风格却很容易受全球化潮流的牵引。但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因为这是中国设计师跻身汽车设计行业的根本所在。”21世纪是“全球风”继续狂刮的日子,而一位可爱的老人却再度惊人的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充分的考虑民族差异问题,就必然从本国(地区)人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的不同出发,设计产品的物质功能,充分的利用本国(地区)的资源特色以及工艺条件来实施“人文关怀”。
◆概念设计及概念车将会对产品有更大的影响。我们虽无法预测现代科技的加速度,却完全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内人的需求。概念车能更多更快的反映这一点,因此我们能够更迅捷地把它转化为产品来应对永远变化着的市场品味;同时,基于数学的信息工具使我们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低成本开发出更多的概念车。
2.移动--安全、舒适、便利
从此角度出发的趋势首先体现为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这也从另一侧面兼顾了人性化; 赖以支撑的主要有汽车电子技术、变速技术、安全技术以及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汽车空气动力学。
◆汽车电子技术。当今的汽车机械系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电子系统所取代,这将会提高汽车的驾驶性能以及安全性;获取信息和登录互连网能力会增强,未来的电子设备将需要比目前容量大得多的车载电源,新的42V/14V双电压体系将取代目前的14V电压体系;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计算机模型(COMPUTER MODEL)的普遍运用以确定空气动力性能、抗碰撞性、燃油经济性,可成型性以及可制造性的认证模拟技术将大大缩短开发时间,为设计师提供另一种了解和解决品牌设计风格、结构限制和工程制造问题的办法;语音识别、无钥匙点火及为了打击汽车盗窃而采用的各种防盗新装置,也会成为亮点;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电子制动控制系统、电子悬架系统、主动式稳定系统、电子导航系统、无人驾驶系统将一体化为综合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各种控制单元集中在一个ECU中,实现车辆控制的智能化。
◆汽车变速技术。汽车百年历史里,有着超过100年的机械变速器(MT)、超过50年的自动变速器(AT)和新生辈无级变速器CVT.CVT可以实现传动比的连续改变,获得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的最佳匹配,从而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可以改善驾驶员的操纵便利性、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还能和其它电子控制系统一起实现车辆控制的智能化,是理想的汽车传动装置。
◆汽车安全技术。据估计,安全气囊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以来,已经挽救了近百万的生命;进一步扩展的被动安全思想将给系统中的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尤其是非使用者以更大的关怀。在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