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瘾改名是种“病理性想法”
3月27日《广州日报》报道,针对网络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主任沈家宏介绍说,目前业界准备不再使用“网络成瘾”这种说法了,改称为“病理性上网”。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它的诊断标准,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
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一部分的今天,人们对网络有所依赖,其实是很正常的。这种依赖,就像我们的生命需要空气和水,就像我们的八小时以外需要靠在沙发上看电视,就像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活动,比如有的人爬山成瘾,有的人钓鱼成癖,还有的人看起小说来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依赖,从来就是方式,而不是疾病。需要的是开拓眼界,改掉陋习,而不是看病吃药甚至入院治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一些人在处心积虑煞费苦心地想要证明青少年上网是一种病。这是为什么呢?
据称,本次提出“病理性上网”概念的,是广州白云心理研究所青少年心灵成长中心。这本来就是家治疗网瘾的机构。由他们创意的“改名游戏”,背后会不会隐藏利益关系,会不会是一次商业策划,现在,我们都还无法确定。但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网戒行业市场规模已达数十亿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定义改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将对网戒市场带来巨大影响。
前不久,卫生部在叫停电击治网瘾方法时,就有人捶胸顿足极力反对,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每个月由电击而得的动辄每人五六千,甚至上万的费用泡汤了。
在现实中,把“网瘾”归为“病理性”范畴,将会极大地刺激众多有网瘾的孩子家长的心,从而调动起其治疗积极性。那么,一个市场可能就此被盘活。届时,不仅是各地多如牛毛的网戒机构将大受裨益,而且还可能催生很多治疗“病理性上网”的药物诞生。这里面,到底能有多大商机,到底能有多少财富跑到了别有用心的商家手里,令人不敢想象。
和让人心里没底的改名比起来,我们缺少的是那种对于青少年真正的关爱。我们认为,那种想方设法把孩子推向“疾病深渊”的想法,无论如何也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病理性想法”。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不管通过何种名目而生发的敛财之道,在众目睽睽之下,都只能混迹一时,不能有任何大的作为。依靠害人来发财,这病也该治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