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我对李开复“创新工场”的两点担心
文/王 冉
李开复先生推出了他的“创新工场”。
本来,以他的地位和资源可以有一百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度过自己后面的人生,但是他选择了创业,并且邀请了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要知道,一旦走了这一步,无论那些重量级投资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或者持有什么样的心态,开复先生在得到很多光环的同时,也把自己架到了一个高处,后面更多的是要为荣誉而战。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还这么富有激情并且愿意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开复先生令人尊敬和佩服。
佩服是真心的,不过,我对创新工场的模式有一些担心也同样是出于真心。我相信开复先生对这些问题肯定已经有过很多思考,也非常希望他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创新工场做成不仅仅是对创业者,同时对中国的产业乃至中华民族的未来有积极影响的巨星摇篮。
按照开复先生的描述,创新工场是一个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同时又是相对封闭的创意生产和创业平台,初始规模定为110人。这些员工首先产生大批创意,然后在内部进行投票排序,开复先生进行最后评定,每年从中挑选出20个创意去尝试,经过测试再挑选出10个项目,最后一步筛选成立5个分公司,脱离创新工场的平台进行独立运营。开复先生会帮助5个公司挑选团队,进行人员搭配;这5家独立公司还可以挖走创新工场内部的人,组成团队。随后,创新工场每年会补充被5个公司“挖走”的约50个人员,持续保持110人的规模,同时进行新一轮的创业筛选。
我对这个模式有两点担心:
首先,创新工场凝聚的到底是一流的创意人才还是一流的创业者?真正一流的创意人才和创业者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创新工场这个平台?
我认为,创新工场找到一流的创意人才是有可能的,找到一流的创业者却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一流的创业者不应该是等着公司发工资、等着被评比被选拔的人,而应该是一天也等不了,想起要做的事就睡不着,在他们的眼里全世界只有创业一件事(而不是10个好的创意),并且为了做成这件事不惜砸锅卖铁、卖房卖车的那样一批人。这样的人可能很难被吸引到创新工场这样的平台上来。
因此,创新工场即便形成了一些不错的创意和产品,也有可能面临创意者和创业者割裂、前者到位而后者缺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复先生很有可能要被迫站在投资人的立场,围绕一个好的创意到平台外部去组建创业者团队。可是,全世界范围内,真正由投资人主导酝酿发起设立的、从外部找来的创业团队并没有先天拥有感,从第一天起就缺失灵魂人物的创业企业最后能够成功的先例几乎找不到。当然,你可以说开复先生本人就是这家企业的灵魂人物,但总不能一百家企业最后都以他为灵魂人物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创新工场的游戏,变成有潜力的创业者完善创意和团队,而不是为一流的创意者寻找合适的创业者。在这方面,开复先生宽广的技术视野及其背后强大的投资人和顾问团队也许会有所贡献。
其次,一流的创意和一流的创业企业是否可以被批量生产?
如果一流的创意和创业企业可以被关起门来批量生产,按说最有条件做出谷歌的应该是微软,最有条件做出Youtube的应该是谷歌,最有条件做出Facebook的应该是Youtube,最有条件做出Twitter的应该是Facebook。可事实上,它们谁也没有孵化出谁来。开复先生长期在微软、谷歌这样的大企业工作,仍然对“关门”搞创意有如此的信心和热情,实在难得。
在我看来,生产创意的最好土壤应该是在生活和实践里,而不是在某个写字楼的会议室里;产生创意的最佳时机应该是看到自己或者周围某个实实在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而不是为在马上到来的“创意例会”上能够有所贡献而苦思冥想的时候。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或许是:不要给孵化设定任何形式上的年度指标,成熟一个拆分一个,无论这一年独立出来的公司是一个还是十个。
当然,除了上面两个问题之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温室中能否绽放出最具有生命力的花朵?在美国,类似模式的Idealab已经成立了十三年时间,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从中诞生出一家真正对产业格局有长久实质影响的公司来。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更好的答案。
其实,开复先生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让自己成为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精神领袖,同时发起“创新工场”基金,让自己成为全中国最具有商业影响力、技术视野和品牌价值的天使投资人。他依旧可以从柳传志和郭台铭那里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依旧可以利用微博(t.sina.com.cn)推广自己的天使基金,甚至依旧可以给《时尚先生》拍片,那样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工场相比也许更加简单和直接。
博主简介: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