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English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本站资讯

IT经理世界:解构李开复影响力模式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10-27 15:01:51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宣布离职三天后,9月7日,在清华科技园谷歌大厦旁边的一座大楼里,举办了一个高调的发布会,曝光了自己的即将开展的新事业――一个旨在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孵化平台。

  现场有100多家媒体悉数到场,将走廊和电梯都挤得水泄不通。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 、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前来捧场,更有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Youtube和paypal创始人陈士骏录下视频为之助兴。这些活跃在商界上的大佬们不仅仅是作为朋友来捧场的,也扮演着李开复新事业的出资人的角色。

  “你都不晓得他们对我有多支持。”李开复颇为得意地对记者说。

  在职业经理人这个群落中,其影响力能够与李开复媲美的,只剩下唐骏一个人了。当年唐骏加盟新华都的时候,不过是举办了一次履新记者会,其轰动场面却被业内人士评为“就是花10亿元打广告也不一定有这样的轰动效果。”李开复在塑造影响力方面同样达到了这种效果,据说有不少来自台湾的职业经理人在倾心研究李开复模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期提高自己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职业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影响力在交易中的价值不可小视。大部分职业经理人面对着强大的商业组织,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定价。具有影响力的职业经理人在交易谈判中却往往能够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当年唐骏令新华都一夜成名,这就是影响力的溢价,也是唐骏获取亿元薪酬的基础。

  想成为下一个李开复吗?那最好先知晓李开复的影响力模式。

  李开复曾经坦诚:“我一路都是朝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来走。”

  对于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人来说,这句直接表明自己行为目的的话听着有些别扭――长期沉浸于中国文化的人习惯于隐藏自己利己的真实目的,在外面罩上一层利他的面具。

  这正是李开复的影响力模式的关键要素――直陈自己的目的,不掩饰其中的利己因素。如果要复制李开复的模式,这一条对很多人来说学习起来难度不小。李开复自11岁起随父母从台湾移民美国,自此与美国文化融为一体。在这种模式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体现在李开复身上,则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李开复既能体现出中国文化所欣赏的“正道”,即要有有益于社会的远大理想和朝向这个目标迈进的行为;同时又有美国文化中所鼓励的“透明”和“诚实”,而这两点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所缺乏的两大现代元素。

  这一点的门槛已经够高,足以把大部分人都档在门外。

  李开复模式中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战略规划”,说白了就是职业生涯的规划。中国的职场开始强调这一点的重要性,但迄今为止,李开复算是做得最好。当然,你可以说,唐骏可以与李开复一比。但是,要知道,唐骏的影响力顶峰是在他以亿元薪酬转会新华都,这就是说唐骏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其获取薪酬数量的基础上。财富就像黄金一样,自然就吸引人关注,李开复在没有如此巨量财富的时候,也能拥有不低于唐骏的影响力,可见李开复在职业规划中更为成功。

  纵览李开复的职业生涯,其实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可以供其职业发展的著名公司,主要是苹果、微软、谷歌这三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这三家公司为李开复的职业生涯提供了高起点。李开复在其新著作《世界因你而不同》中如是说:“选择工作的标准,就是成长、兴趣和影响力。”要让更多的人看见你,就必须站得高一点。这对于影响力来说,也是一个道理。

  另外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元素。九十年代末,作为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一来到中国就受到了全中国的瞩目,在微软中国区总裁频频换将的时候,主管组建研究院和研发工作的李开复却在个人品牌上收获颇丰。其中的一个副产品是与中国青年的结缘,后来这证明是他提升在中国影响力的主产品。在研究院的校园招募中,他开始在青年眼中树立起创新、阳光、明朗、开放的形象,这种良好的形象也是其后谷歌不惜冒着诉讼的风险抢夺李开复的原因之一,因为谷歌需要在中国创造这样的公司形象。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美国总部。所谓“人走茶凉”,在职场上也一样。李开复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虽远在大洋彼岸却依然保持与中国学生的沟通。他仿照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以后的五年里依次写了“给中国青年的七封信”,将自己游历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在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见闻和感悟,传达给高校的学子们,引起轰动。2004年,李开复创办了“开复学生网”,不辞辛苦地为青年人传道授业解惑,借助互联网平台将自己的影响力以指数级别的速度扩展。至于最后“换马”到谷歌,就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对于追求影响力的李开复而言,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李开复的模式中最后一个关键要素――这个要素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就是要真诚,至少是表现得让人相信你是真诚的。李开复穿梭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在职业经理人和青年导师之间变换着角色,既可以在四合院里与人喝茶谈中国文化,也可以西装革履端着鸡尾酒说着英文在谷歌总部谈笑风生,亦可以冒雨在重庆大学为学生演讲。

  李开复的真诚是不是装出来的?如果真诚可以装出来的话,一个人装一时可以,难的是从1998年开始一装装十年。可以这样说,他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形象是他的文化和性格相结合的结果,他好为人师虽然令有些人生厌,但可能确实是他的兴趣之所在。自从张海迪这样的传统符号不再能起到正面激励作用的时候,由李开复这样异质文化的职业经理人填补这个空白,至少不能说是一种坏事。

  有趣的是,不仅是李开复,“青年导师”无一例外地成为当下很多企业家热衷的身份。无论是马云、李彦宏,还是唐骏、俞敏洪、柳传志,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类似的青年创业选拔赛现场,而诸如此类的电视节目也总是能在任何时候获得火爆的收视率。然而,其中也有不同在于,前者是在创业成功、取得财富的基础上获得了影响力,财富与影响力既是因果关系,同时又被青年人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李开复走得是另外一条道路,他的模式告诉年轻人,即使不走创业的道路,即使没有成为暴富的阶层,一个人同样可以获得人生的成功,同样可以享受影响力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

  在狂热拜富的社会里面,李开复模式或许更具有启发心智的作用。

  李开复是否能真如其所言,帮助很多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创造奇迹,尚属疑问。但毫无疑问,在个人影响力方面,他已经占领了制高点。然而,无论是唐骏,还是李开复,他们的模式对于其他职业经理人而言,真的具有可复制性吗?至少唐骏自己认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而李开复一次又一次面对青年人的授业解惑,似乎也在表明:我的经验可以学习。

  下一个李开复,又将是谁呢?

  李开复简历

  1961 年出生于中国台湾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历任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2005年7月 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

  2009年9月 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栏目导航

本类热门阅览

相关文章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9,535.16000 毫秒
本站站长:PCM(长期从事PB研究与开发,10年以上PB开发经验)    业务邮件:2322888@qq.com
网络联系:QQ:2322888    MSN:ourmis@gmail.com    Email:ourmis@gmail.com
QQ讨论群:94326106(500人超级群,最火爆的PB技术讨论群)
备案信息: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