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周刊封面:社区进化
互联网周刊封面
作者:武佳 张静 刘佳 马荟
8月4日,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其域名也在8月14日凌晨相应更换。不过,短时间内,除了“校内好友”改称“人人好友”之外,你似乎也很难再找到其他的什么改变。这次“微妙”的更名行动真实映射出了中国SNS领域的某种挣扎。
社区进化
由康盛创想和艾瑞发起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使用过社交网站(SNS)的中国网民中,有77.3%的网民每周至少登陆一次SNS网站。其中每周登陆7次以上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26.4%——社区网站已经成为网民网络生活的重要部分。
社区网络的娱乐性质能长久保证其用户忠诚度吗?这类疑问源于用户对很多SNS上插件游戏的反思:偷菜、偷牛、抢车位、踢屁股。当大多数用户只是停留于上传照片、分享视频、玩只有3个月热度的插件游戏而非“原创性”地进行交际和展示时,Web2.0又走了Web1.0的老路——SNS的活力还远未被开发,用户的心只被打开了不到一半。
多样化、圈子化是社区网站的发展方向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在社区网站领域,我们认为,或者广而覆盖整个网民,或者窄而只涉及对一个活动感兴趣的小圈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关键是,这些可能在哪儿?
商业模式,似乎并非社区网站发展的难题。要知道,在成功执行Google AdWords模式之前,Google也只是家新锐的技术公司,并且很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是值钱的”,社区网站方便了网络的人际交流,在下一次革命之前,它们仍是“不愁嫁的公主”。
两年前,我们曾推出封面故事《未来社区》,两年来,中国社区网站已经有了不小变化,而在社区进化的路上,通向成功的,仍然不全是对外国网站亦步亦趋的模仿,明确自身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出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或许才是正道。
网络社区众生相
网络社区似乎已经脱离了虚拟的范畴,其正在以不同的面貌一步步走进甚至缔造着真实生活。
本刊记者 武佳
2004年2月4日,对于网络社区的进化而言,是一个新的节点。哈佛大学的学生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这一天创办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站“The Facebook”,而创办这个网站的初衷,只不过源于扎克伯格想要通过网络来加强同学间的了解和互动,网站的注册最初也只限于哈佛大学的学生。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两个月内,The Facebook的注册用户扩展至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和所有的常春藤名校。“Facebook”刹那间成为了美国年轻人最为时髦的沟通方式。
“嗨,我是XXX,这个社交网站与以往有些不同……”符合年轻人交往方式的注册邀请,那些更为直观的分享模式和有趣的组件,让Facebook几乎成了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代名词,Facebook的追随者和效仿者在全球各地雨后春笋般的展露出来,并展现出令人讶异的活力。
人人网,从不从?
在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的第一天,偶见一“人人好友”更改了状态:人人网,从了吧。
在校内网更名“人人网”之后,短时间内,这成为各大媒体热衷的话题。置至于为什么如此更名,用陈一舟的话来说“更多还是为了扩大用户数量规模”,“校内网”怎么听都好像是在校学生使用的社交网络,而“人人网”的包容性非常强,每个人都能参与,并且能够做的很大。
其实,早在4年前,陈一舟就收购了renren.com域名,而那时的人人网还曾和其创办的网络社区ChinaRen“打得火热”。不过,那时的“人人网”根植于BBS,只能算是Web1.0,单项传播的特质使其很快被来势汹汹的门户网站所淹没,资金短缺的renren.com不得不告废。2005年,陈一舟买下了人人网域名。
同年年底,校内网横空出世,创办人是从美国回国创业的王兴,它模仿的对象恰好是当时美国风头正劲的Facebook。
当Facebook的用户数一路攀升的同时,校内网也在迅速增长。直到2008年,校内遇上了迄今为止最强大,也最顽固的竞争对手——开心网。
依靠“争车位”、“好友买卖”等几个简单的组件和病毒式传播,开心网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办公室,尤其是年轻白领之间蔓延。在短短三个月之间,还在内测阶段的开心网日均IP访问量达到72万,日均PV浏览量也达到3000多万。开心网的火爆触动了陈一舟的神经,千橡开心网的出现是陈一舟对开心网的回击,但对于校内网,陈一舟更想把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第三方软件的植入,已实现产业链的共赢。
曾经风靡校内的“偷菜”类游戏“开心农场”,就是由上海你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旗下“五分钟”品牌开发的游戏插件,光这一插件就给千橡带来了百万级别的月收入。很快,开心网上也有了相似的应用,只不过名称变成了“买房子”。
网页游戏一度成为了促进用户沟通、加强用户粘性的有效手段,但实践证明,仅有三四个月生命周期的网页游戏还不足以成为用户和社交网站之间的粘合剂。据comScore发表数据统计,Facebook用户中40%为35岁以上的成年人,MySpace也有超过一半的35岁以上成年人。在校内网更名的新闻发布会上,陈一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大学生中的用户群很多,但是在大学生之外的用户群却很少”,“要让它的名字不成为它发展的瓶颈”,“从七千万到3.38亿。我们希望可以涵盖中国所有的网民”。陈一舟试图把偏离了人际关系处理的“校内网”,重新拉回以人际交往为核心的“人人网”。
就好像长大了的80后不会放弃QQ一样,走出校门的“同学们”也不会轻易放弃“校内网”,尽管“人人”可能为千橡赢得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但其想覆盖全部网民的“雄心”是否会影响其固有用户对“校内”环境的留恋进而影响用户忠诚度,仍有待观察。
溜溜胡同,逛逛天涯
如果说开心网、人人网构建了一个以“熟人”为纽带的真实社区,那么他们的“前辈”西祠胡同、天涯甚至BBS的鼻祖代表水木清华则把一群有着相似爱好或脾性的“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给了他们信息共享、情感交流的平台。与分享、上传照片居多的生活化SNS相比,社区和论坛仍然是信息较为集中的聚合平台:他们直白、新锐,关注社会热点,也更加接近“精英社区”。
与基本真实的SNS相比,社区内的“匿名”交流显然更容易满足网民们对于沟通的大胆想象——赞同的观点可以灌点水,不赞同的可以拍块砖——摆脱现实的束缚,在网络社区内实现真实表达。许多现实社会中的事件因社区、论坛的披露和讨论使实际处理程度得以改变。厦门PX项目事件、许霖利用ATM漏洞取款事件、郑玉娇案等都曾引起网友热议。有些甚至在事实上促成了事件事态的扭转。
社区、论坛的存在,形成了一种民意的另类表达。以“做俯卧撑”为例,它直接起源于“6·28”瓮安事件。“做俯卧撑”这一词语率先在天涯社区上井喷式爆发,迅速蹿红各大网站,网友纷纷效仿恶搞“做俯卧撑”。
网民恶搞“做俯卧撑”,既是对李树芬死因的关注,也是以一种调侃的方式,间接地表达对于“晚上10点在大桥上做俯卧撑”这一离奇行为的质疑。通过社区,网民们似乎找到了洞察社会现象的新渠道,这个渠道正在滋生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自下而上地去影响管理层的决定。譬如说,要不要禁止人肉搜索,或者该不该推行网络实名制。
与SNS扁平化的网络相比,社区、论坛更容易形成热点事件、人物或者流行语——痞子蔡、芙蓉姐姐、寂寞等都是个中代表。
为了黏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天涯社区开始引入“SNS”元素。“社区是大于SNS的。社区不仅仅是SNS,该有更丰富的形态,包括商务、娱乐等”,天涯社区CEO邢明说,而从2005年期天涯社区就开始了在营销上的推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