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适应式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以及当前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式的面向学习者的网络教育模式,给出了该模式的基本构架和功能说明,并从实现的角度讨论了相关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 自适应式 远程教育 交互式 个性化
1. 背景
十年树树、百年树人,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21世纪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经济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因而,如何更好的发展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为先进,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和探讨的问题。而远程教育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方式,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
l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一种节约资源,促进交流的有效形式。传统教育由于其分散性,往往受到地域分布的限制,无法充分发展。而在现代教育中,共享教育资源既可以节约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又可以使得不同学校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交流,从而缩小不同地域教育水平的差距,是全国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2) 个性化
因材施教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由于投入的有限,无法很好的做到这一点。而现代教育强调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素质和情况,针对每个学生个体施教。目前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强调个性化的教育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3) 交互式
在个性化教育中,学生必须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要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安排下一步的教学。所以,交互性是教育个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l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如人机交互、网络化学习环境、网络技术所支持的虚拟学习团体等。在这种教育形式中,不仅实现了教育的资源共享、个性化和交互式,还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利用声音、图像、文本等多媒体技术,以多样的表达手段使得枯燥的教学更为生动;
2) 通过先进的通信设备,消灭距离的鸿沟,使不同地点的学员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3) 将课程、试验、作业、参考资料以及试卷做成课件,使学员可以更加灵活选择上课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通过网络随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点播学习;
2. 现有远程教育模式分析
l 现有远程教育的基本构架
现有远程教育主要以远程学习系统、远程答疑系统和远程考试系统为核心,通过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作为辅助功能,还可以加上远程作业系统和远程交流系统。所有这些系统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远程教育系统。
⑴ 远程学习系统
远程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课堂。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师授课的语音、图像、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数据等实时或非实时地从大学传送到异地教学站,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异地教学站的远程多媒体教室里与在校学生一样聆听老师的课程。
⑵ 远程答疑系统
远程答疑系统是利用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卫星和网络传输技术,实现双向交流的一种教学手段。答疑系统主要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实现与远端教学站学生进行答疑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活动。
⑶ 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⑷ 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不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⑸ 远程交流系统
远程交流系统主要提供文本交谈、白板、实时语音交流等几种功能,是学生、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⑹ 远程管理系统
远程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为网上学习系统的学员提供一个集成的学习环境,使得学员们可以方便地利用网上学习系统的各种学习设施,如远程考试系统、远程讨论系统,多媒体作业系统等,同时,对学员的学习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学员和有关人员,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 当前远程教育中的不足
目前的远程教育往往片面强调计算机网络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常规形式的教学内容,却因此忽视了其对于教学方式的影响,即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新的信息形式和学习经验,能够赋予交流和教育以新的形式,使得远程的教育可以更有效。许多远程教育将重点放在教学的传递和传播的技术上,其结果只是将教师的形象转移到远程,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以及教师与远程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学仍是老式的填鸭式教学,教课内容千篇一律,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适身定做,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远程教育应该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着重于因材施教,积极倡导个性化教育模式。
3. 自适应的远程教育模式
l 核心思想
自适应远程教育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接受程度有针对性的教学。其原理是通过与学生的交互,时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掌握情况调节课程的内容和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